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苏州:打造新天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5日 02:25  第一财经日报

  任绍敏

  1993年,乔全生专程到苏州,感觉苏州“风情独特但略显陈旧”。

  10多年后,这位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景观的主要设计者、美国易道公司亚洲区主席再到苏州,感觉苏州“从黑白色变成了彩色”,展现的是在接轨国际、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保持传统,达到开放与融合的和谐。

  年近七旬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每周经济观察编辑委员会编委沈石声前不久跑遍了苏州的7个县级市、区,撰写了《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典范——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和启示》。

  说起苏州60年的发展历程,沈石声认为,苏州领先全国,实现了三个跨越,其一就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来的农村工业化,推动了中国特色工业化;其二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国际化走在全国前列;第三个跨越则是苏州2005年开始的城乡一体化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

  乡镇企业:从小作坊到500强

  2008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3亿元,相当于1949年~1997年苏州历年GDP的总和,是解放初的437倍,年均增长11.5%。目前,苏州日均创造的GDP相当于解放初期一年生产总值的4倍。

  自2002年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五位。人均GDP从1952年的126元,发展到超过1万美元,按照国际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苏州今天的雄厚实力发轫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苏州就有零星的乡镇企业出现,大多是农机修理厂、农具铸造厂、米面加工站等直接为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小企业。

  真正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乡镇企业,差不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才陆续出现的。插队的知青、下放的城市工人,与苏州农村的能工巧匠、富余劳力会合,加上原有集体经济的实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苏州乡镇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壮大。

  企业需要技术。村里的能人能解决管理、市场问题,但在技术上还是需要“外援”,于是一批批“星期日工程师”源源不断地从上海开进了苏州。

  上海日化二厂的技术员胡计强就是被请过来的“高人”。星期六一下班,他拎起人造革提包不是往家里跑,而是偷偷朝着火车站奔。差不多一个小时后,从昆山火车站下来,村里的拖拉机已经在那里接了。在村里他坚持用自己的化名“胡老师”。“胡老师”在厂里一个月的工资是82元,而到昆山来一次拿的钱,加上临走时拎走两只鸡,合下来差不多也赶上一个月的工资了。

  退休后定居苏州的胡计强说,他这样的“两头甩”持续了四五年,在昆山、吴县还有宜兴的20多家厂都干过。后来,这些厂“翅膀硬了”,他才“失业”。

  1982年11月,已经72岁高龄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随全国政协小城镇调查组走访了常州、无锡、南通、苏州四市。在总结会上,费老提出了“苏南模式”。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让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和理论工作者兴趣盎然,苏州各个率先发展乡镇企业的村镇接待着川流不息的访客。

  1984年,苏州新市路上开出了苏州市日用品批发市场,摆进了苏州270多家乡镇企业的2700多种产品。这一年,乡镇企业已经占了苏州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1994年苏州社队工业局改名为乡镇工业局,全年乡镇工业年产值突破55亿元,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南模式的内在制度性缺陷被持续高涨的投资冲动与热情所淹没,发展的浪潮覆盖了所有问题。到了1994年,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苏南的乡镇企业初次从整体上领略到一股寒意。

  紧缩所引致的资金短缺,加上卖方市场逐渐取代了买方市场,市场的约束力不断增强,苏州乡镇企业的财务状况逐渐趋紧。1995年,苏州市乡镇企业资产总额为879.40亿元,负债总额为542.30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67%。许多企业开始向内部职工集资,此后,因集资款难以及时偿还而引发的事件便频频发生。

  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对市场经济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大批乡镇企业陷入困境,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产生了,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苏南改制星星之火,1997年渐成燎原之势,苏州乡镇企业乃至国营中小企业基本转制。

  苏南乡镇企业发展起起落落,大浪淘沙,一批“五小”企业关停并转,剩下的企业却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从昔日的小作坊发展成百亿级大企业。2008年苏州工业总产值达到22103.5亿元,现在20天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就超过了1949年全年的生产水平。

  今年8月,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以1452.32亿元的年营业收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老大。而不久前,沙钢首次跻身美国《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也是中国内地唯一入选的“草根”民企。沙钢集团最早就是沙洲县(张家港市前身)的集体企业。

  同样从集体企业转制开创新天地的还有华芳集团、澳洋集团、波司登集团、梦兰集团、永鼎集团、好孩子集团、AB集团等等。

  2008年,苏州超大规模企业数量又有新增长,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41户,其中,超100亿元企业17户。

  经济国际化:制造业的天堂

  1984年,已经52岁的吴克铨出任昆山县县长,当时的昆山经济实力在苏州所辖6个县市里排在末位,吴克铨感到“担子很重”。昆山错过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最好机遇,资金、人才、技术、产品、设备什么都缺,没有工业基础,如果继续跟在其他县市后面不可能翻身。

  蓬勃发展的深圳“蛇口开发区”给了吴克铨启迪,昆山能不能也划出一块地方来建个开发区,集中力量将基础配套设施夯实了?这个开发区不能因陋就简,基础规划一定要超前,这样才能对大企业有吸引力。于是,在老县城东南侧,划出3.75平方公里作为工业区。

  一切在悄悄进行,“不对外讲,不汇报,万一有人说不行,就得停”,回忆当时的情况,吴克铨说,搞这个三年规划的“工业小区”,暗中捏了一把汗。

  经过三年建设的昆山开发区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环境优势初步显现,到1987年底,区内办起中外合资企业4家,引进外资250万美元,联营企业13个,共实现税利1670万元,出口创汇1550万元,被誉为“江苏小蛇口”,名声开始响起。也因此,昆山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039亿元,苏州六县(市)财政收入至此全部成为“亿元户”。

  这也是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志性一年。1987年4月,苏州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利用外资办公室。7月,苏州市部分公司获得直接对外出口经营权,苏州对外贸易进入新阶段。8月,江苏省政府在苏州召开苏锡常地区外向型经济工作会议,苏州的做法得到肯定,下一步的目标得以明确。10月召开的苏州市市区经济发展研讨会提出,苏州经济面临新的战略转型,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型。外商直接投资,由此开始迈进快车道,并逐渐成为拉动苏州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之一。

  1992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全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明确了“身份”。后来,苏州又先后拥有了高新区、工业园区等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2个省级开发区。从田岸到口岸,苏州人走上了经济国际化的道路。这些开发区以不到全市7.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1/2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的地区生产总值、5/6的实际利用外资,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

  苏州经济国际化的道路,后起之秀苏州工业园区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来到深圳皇岗口岸,说起了新加坡,“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南方谈话发表后,投石击破水中天,当年,就有9万多人次赴新加坡考察。

  吴克铨说,全国几百个代表团去新加坡,在那儿很激动,可回来之后都没动。而新加坡希望找到一个地方扎根,无偿转移他们40年积累的经验。苏州及时抓住了这次机遇。

  1994年2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和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5月12日,园区首期开发启动典礼隆重举行。

  比起其他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的起步晚了整整10年,但是却用15年的时间迅速跻身全国开发区前列。1994年到2008年,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2008年,园区实现GDP 100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

  苏州工业园区以占全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实现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5年前,这里还是湖荡密布、阡陌纵横的农田水乡,15年后,这里已为苏州“新天堂”勾勒出崭新的形象。

  园区人没有骄傲自满,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园区一直很有危机感,实际上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提升,今后需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对新的发展阶段。

  沈石声分析说,国际制造业看中苏州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有实力不弱的乡镇企业基础。苏州市如今领先全国的外向型经济和众多优势股模型企业,根植于苏南模式这片沃土。

  城乡一体化:走向共同富裕

  8月18日,新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走马上任。8月29日在会见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一行时,蒋宏坤表示,当前,苏州促转型、保增长任务依然艰巨,下一步将以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抓手,拓展发展空间、挖掘发展潜力。

  费孝通先生曾评价,苏州的“城乡一体化”,是全国“化”得最好的区域。

  有学者说,苏州的统筹城乡发展可以用“三个最”来概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国最小、农村经济实力全国最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国最好”。

  与共和国同龄的吴金水,曾经当过多年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浦田村的党支部书记。园区刚开始建设时,他还时常挑着自家田里产出的蔬菜瓜果,走过泥泞的乡间小道,到城区叫卖。经过多年努力,吴金水领着村民住进了漂亮的新居,过上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

  如今,吴金水每天坐着轿车到阳澄湖边的珍宝舫上班,这个三层楼的餐厅“浦田之星小吃园”是浦田村的集体企业,他是这里的董事长。开业以来,餐厅生意日益红火,旺季得提前预订,一年的营业额超过1200万元。一方面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村民可从中分红,农民收入有了保证,吴金水很满意,自己做了“得人心”的好事。浦田村村民一年的平均收入将近1.7万元。

  吴金水们的幸福生活只是苏州城乡一体化实践的一个缩影。

  三十九年前,在苏州地图上还找不到永联村。如今的永联村已由昔日沙洲县最穷的滩涂村变为现今苏州市最富的文明村。浅塘、荒坡、残草、洼地,是当时永联村的真实写照。后来,永联通过养鱼、办厂、炼钢等创业探索,历经以工兴村、轧钢富村、并队扩村、炼钢强村等发展阶段,现已成为苏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行政村。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总资产超过140亿元,成为拥有500万吨炼钢能力和500万吨轧钢能力的大型联合钢铁企业。

  1978年,永联村生活贫困,全村年人均分配水平仅68元,集体负债高达6万多元,迁移来的200多户居民因贫穷走了一半。如今,1万多名村民享受着高标准的社会保障,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6280元。

  优美的环境、富足的生活,像永联村和浦田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沈石声在调研中发现,昔日改制后留下的苏州农村集体总资产日益壮大,已高达600多亿元,这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

  目前苏州农村已基本实现供水、供电、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各镇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昆山市还率先实现了全部镇村通公交。基础设施之外,就业创业制度、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多方面的城乡一体化实践都有亮点。

  而在苏州工业园园区,中新合作区周边三镇娄葑镇、唯亭镇、胜浦镇纳入总体发展规划范围,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标准管理,实现了区镇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服务的对接共享。园区率先基本消除了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全面达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贫有所济”的目标。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