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的前身沙洲县建于1962年,建县之初,财政收入不满1000万元。县府所在地杨舍镇只有一条破旧的街道,不到5000人。但这个“苏州的西伯利亚”,去年GDP达到125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53.8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列全国百强县(市)第三位。
张家港市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一位已经74岁的老人,江苏省原政协常委、张家港原市委书记秦振华。这位“张家港精神”的开创者,精神矍铄,十分健谈。
1978年,秦振华出任杨舍镇党委书记,当时提出48字的“杨舍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扶正祛邪、敢于碰硬,雷厉风行、脚踏实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加压力、永不满足”。短短几年,杨舍镇从苏州乡镇中的“小弟弟”一跃成为排头兵,跨入了“全国乡镇百颗星”行列,跃居全国乡镇第七位。
1992年,已经56岁的秦振华被任命为张家港市委书记。在对杨舍精神进行概括、提炼、升华的基础上,秦振华提出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是前提,“负重奋进”是基础,“自加压力”是动力,“敢于争先”是目标。
冷静分析了全国的经济形势以及苏南周边县市的发展态势后,秦振华果断地喊出了“三超一争”的奋斗目标,即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这个口号搅动了苏南的一池春水,也把张家港推上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境地。
凭着一股拼劲闯劲,秦振华“抢”来了长江沿江开发权,“抢”来了保税区建设权,然后又以此为依托,“抢”来了一个个大项目。到1994年底,张家港市的经济总量、税收、外贸出口、外资引进等均在苏州市各县市中处于领先水平,顺利实现“三超一争”目标。
1962年,沈石声从江阴纺织厂来到新成立的沙洲县工作,1968年就认识了秦振华。三十多年,他对秦振华的看法不变,“这是一个很有干劲和魄力的人,脾气急,很强势,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些魄力很难干成事”。
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来视察后说:“张家港讲了‘大话’,做成了大事,开创了大业。”1995年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张家港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经验交流现场会,树张家港为全省的典型。接着,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又在张家港市召开,张家港很快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
1997年12月,秦振华卸任张家港市委书记,将“张家港精神”的接力棒交给了蒋宏坤。11年多来,秦振华没有闲着,应邀先后到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共作了189场报告。宣传张家港精神、为当地经济出谋划策之外,秦振华还帮助欠发达地区引进资金、项目、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由秦振华牵线搭桥促成张家港企业在欠发达地区搞项目的投资总额达170亿元之多。秦振华不仅不收中介费,连作报告的讲课费也分文不收,而且,整支队伍的差旅费,包括秦振华本人的也均不要对方负担。
9月1日上午,新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的蒋宏坤赴张家港市调研时指出,“张家港精神”一定要发扬光大。“张家港精神”是张家港发展的力量源泉,张家港干部群众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争先意识不减弱、各项工作不放松、经济发展地位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