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摩立特:亚洲新兴经济体仍未与成熟经济体脱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 14:1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9月14日上午消息 摩立特集团近日发布题为《危机之中的亚洲——全球经济复苏中的新兴经济体》的报告。报告指出,新兴的高增长经济体(特别是亚洲)并没有与比较成熟的经济体脱钩。

  以下为《危机之中的亚洲——全球经济复苏中的新兴经济体》报告摘要。

  当下仍很流行的理论——认为新兴的高增长经济体(特别是亚洲)并没有与比较成熟的经济体脱钩,可以独立掌控自己的复苏并为全球经济走出衰退贡献自己的解决方案——并没有被当下的情形所证实。实际上,各国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世界正在朝着进一步的全球整合和相互依存的方向前行。

  《危机之中的亚洲》考察了在这个全球日益紧密联系的情况下,亚洲国家如何应对危机,事态如何发展,以及各个经济体如何面向未来进行定位等问题。这份报告特别关注了中国和印度两个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不仅因为他们在危机前就吸引了众多目光,而且到目前为止他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这部分归功于中印两国具体的、不同的宏观经济反应,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组合,以及政府实行的针对具体行业和地域的特定政策。

  随着该地区从全球经济衰退中复苏,其持续增长和繁荣将有赖于在经济危机中基本未动摇的经济基本面的强劲程度。本报告基于摩立特集团对国家和地区经济表现的三个主要领域所进行的研究。这三个领域包括:1)微观经济竞争力的来源和决定因素;2)创业对经济增长和繁荣所做出的贡献;以及3)主权投资者对资本的分配。通过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亚洲主要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表现,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虽然 “脱钩理论”依然盛行,但事实显示,亚洲的经济体与全球经济体系中其他各国的联系正日益紧密。亚洲经济体受到了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其复苏也将与全球其他地方的复苏相呼应。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经济体将以微观经济竞争力优势从这场危机中崛起,在这场危机中表现抢眼的产业集群也几乎都会以强势的姿态崛起。中国的电气设备和照明、纺织和服装等行业将会繁荣,尽管面临在低迷市场受到更为严重打击的区域性竞争对手重新崛起的挑战。印度似乎也是从经济危机中诞生的赢家之一。该国很多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如软件、IT服务和商业流程外包等随着全球各地公司削减成本而将会捕获很多机会。

  中国和印度两国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仍然是建立在低成本劳动力基础上的低成本生产或服务。迄今为止,这两个国家都没有建立起能够生产出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中的领先跨国企业相抗衡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印度,要实现汽车、替代能源、快速消费品或其他行业的竞争力集群的全面繁荣,都需要提高创新能力。

  该地区的微观经济竞争力被亚洲的创业精神所放大。创业精神在该地区是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根据摩立特集团的创业对标问卷调查,创业精神在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尤其好。虽然单个企业家可能遭遇挫折,但丰富的创业精神却是“人无我有”的一个重要资源。该地区大部分创业能量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真正推动力——中小型企业,其中,仅中国就有大约3,600万家中小型企业,比整个欧盟的数量还多三分之一。在印度,有1,300万家活跃于正规和非正规行业的中小型企业,其中,正规行业的中小型企业雇佣了将近100万人口。

  亚洲的主权财富基金代表了该地区“走出去”的意愿以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正如其母经济体所拥有的不同特点和多元组成因素,这些雄厚的资本力量对于2007年底和2008年初全球金融服务行业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一些拥有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表达了对全球经济体系的信心以及对维护该体系的责任感。这些在危机期间蒙受损失的主权财富基金依然是活跃的投资主体,但态度更为谨慎,对风险也有新的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预计,随着亚洲经济体从危机中崛起,他们将:

  仍然紧紧地与西方发达经济体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环境使然还是自身的选择。中国、印度及日本、韩国及其他有实力的亚洲经济体的国家和经济利益,仍然主要是建立在以产品和服务贸易为基础的国家经济模式上。

  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模式,增长路径、行业优势和弱势,以及对国家间经济组织的稳定方面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

  仍然具有竞争力和创业精神。这场危机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亚洲企业和创业者对于自身在以创新为特点的市场经济体的“创造性的破坏”的风暴中的脆弱性和可扩展性的认识。

  越来越重视生产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虽然中国的GDP总值将近8万亿美元,但中国工人的人均GDP仅为6,000美元,甚至低于基里巴斯的水平。印度近3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政策制定者似乎意识到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重要性,曾有中国政府高级官员公开表示,“创新是中国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

  努力实现经济平衡,在鼓励国内企业和个人消费与培养出口导向型企业在全球经济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之间进行取舍。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