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砖四国”崛起 美国“一言九鼎”地位不保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4日 00:51  长江商报

  这场危机对全球的深远影响已经显现 全球政治、经济、金融格局正在重新洗牌

  核心提示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场危机对全球的深远影响已经显现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美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肖炼分析说,“全球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和外交格局正在因此重新洗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在诸领域全面蔓延和深化。肖炼将之总结为,“国际政治格局正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国际经济格局正由全球化向区域化渐进,国际金融格局正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演变。”

  政治格局:美国“一言九鼎”地位不保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甄炳喜具体分析说,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是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而且还引起了实体经济自大萧条以来的最大衰退。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能是负1.4%,这是二战以来首次世界年经济增长为负。美国GDP的峰值和低谷比较下降了3.9%,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而且已经持续了18个月,也是二战以来最长的。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15.1%,失业率是10%左右。

  与此同时,所有发达国家都陷入同步性衰退,欧元区、日本等,有些下降幅度甚至超过美国。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负增长,俄罗斯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出现两位数下滑。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也出现大幅度回落。更严重的是穷国资本的大量流出,贸易出现大幅度逆差,一些国家货币贬值、失业率升高造成贫困现象更加严重,甚至陷入粮食危机。一些国家出现社会危机,有30多个国家出现游行、骚乱或政权更迭。

  但总体呈现以下四点:一是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金砖四国”日益崛起;二是欧洲统一意识高涨;三是拉美左翼力量进一步加强;四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巴以和平等一系列事关全球格局的重大问题上,美国已失去“一言九鼎”的地位。

  经济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将陷入低速增长

  与之相对应的是,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欧元区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居于前列。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世界金融格局正在酝酿着新的变化和新的思潮,欧元已经成为美元的竞争对手,而关于人民币、卢布、雷亚尔等成为世界清算货币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经济体将陷入低速增长,出现“滞胀”之可能性不容低估。最近数年,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将长期处于低速增长,欧洲和日本尤其如此。然而,由于主要大国(尤其是美国)毫无节制的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加上美国的巨额外债和国际收支逆差,发达经济体出现“滞胀”之可能性绝对不容低估。

  金融格局:世界金融中心向亚洲转移

  知名金融学者、太平洋研究院院长向松祚具体就未来国际金融大势作出了判断:国际货币体系将进入“战国竞争时代”,但美元仍将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金融危机刺激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深入思考本国的货币战略和国际金融战略。未来20~30年,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演变为一个寡头竞争、类似“货币战国时代”的货币体系。美元地位将相对下降,欧元、人民币、日元、俄罗斯卢布、印度卢比等其他主要货币之地位将相对上升。

  “其中,必须清醒,美元远不会像一些评论者所声称的‘彻底崩溃或破产’。”向松祚指出,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之根本是科技和经济实力之相对转换,美国在这些方面依然雄踞全球龙头地位,“未来数十年,尽管地位将相对下降,美元仍将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我们不要因为某些‘耸人听闻’之评论而错误地估计形势。”

  国际金融中心之竞争将愈演愈烈,世界金融中心格局将逐渐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转移。我国政府决定全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世界高度关注(或警惕)。未来15~20年,国际金融中心之竞争将愈演愈烈。

  产业格局:中国有望摆脱“世界加工厂”

  金融危机触发全球产业大规模的分化、整合和转移。金融危机将导致全球许多产业产生大规模、大范围的分化、整合和转移,包括金融业和制造业等很多产业。汽车行业的全球分化和整合仅仅是个开始。发达国家很多产业还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奥巴马政府的基本国策是:在未来的5到10年之内,重点推动三大类产业发展,来启动美国经济新一波的高速增长。一是清洁能源或新能源,一是生命科学或生物科技,一是以航天和航空科技为代表的军事科技。三大领域的主要竞争者主要是日本和欧洲。三大产业取得成功,又将深刻影响世界产业布局。中国亦必须提前制定相应战略和策略。

  “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否将这股全球产业的分化、整合和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政策、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向松祚认为,这是中国摆脱“世界加工厂”的最好契机。

  危局巨变下,中国的四大抉择

  “回望大国崛起和衰落之历史,我们皆能清晰洞见每一个国家所历经的多次战略机遇和战略拐点。”向松祚列举了上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三次危局中主动变革成功的案例:

  罗斯福面对1930年代“大萧条”之巨大挑战,成功“重塑”美国经济金融体系和世界秩序;1970年代西方遭受前所未有之“滞胀”,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毅然发动“市场化革命”;经历“文化大革命”之中国经济濒临破产,邓小平以其雄才大略,成功实现中国之战略转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恢弘的经济奇迹。

  向松祚认为,危局巨变下的中国机会,需要修正和增强四大政策方向:

  其一,降低出口依赖,建立刺激内需长效机制。刺激内需主要依靠人民收入水平之提高,必须对税收体制和收入分配结构进行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同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的是,刺激内需之长效机制必须依靠现代金融服务之普及,没有金融或信用手段之推动,内需很难真正刺激起来。

  其二,反思“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坚定自主创新之决心。以坚定明确的国家意志强力扶持某些重点产业之技术进步,努力提升重点产业跃居全球领袖地位,是世界大国产业复兴之共同经验。没有明确坚定的产业政策,就谈不上自主创新。

  其三,改变“重税收、轻金融”的思维,加速金融对内放开之步伐刻不容缓。所谓依靠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主要功能,核心是依靠金融市场。中国的经济传统历来是“重税收、轻金融”,与英美“重金融、轻税收”之传统正好相反。西方凭借金融的力量可以非常有效地让全球资源为之服务,他们通过金融工具占有全球的资源。金融危机教育我们,不掌握一般购买力的创造,就不能参与和分享国际一般购买力,终究要吃大亏。

  其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国的对外金融战略,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和货币秩序之重建。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增强流动性互助能力,加强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核心战略就是将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最重大的步骤。

  救市!全球总动员

  资金救市

  美国:10000亿美元俄罗斯:9500亿卢布

  英国:2000亿英镑欧元区15国:3000亿欧元

  德国:5000亿欧元法国:3600亿欧元

  荷兰:200亿欧元日本:1.5万亿日元

  韩国:2400亿美元澳大利亚:73亿美元

  手段救市

  关键词:限空

  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瑞士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3次发布紧急限空令,限制对19家主要大型金融机构股票的“裸卖空”行为。 限制卖空的金融机构股票扩至799只。

  随后,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股市相继发布限制卖空规则,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巴基斯坦亦紧随其后。

  点评:限制卖空能直接影响股价,是较有效的抗跌手段,在每次限空令实施后,相应公司股价走势趋于平稳,但限空令到期后,卖盘蜂拥,金融类股票跌幅放大。

  关键词:限跌

  国家:巴基斯坦、越南、俄罗斯

  受经济下滑和通胀拖累,越南股市一度沦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越南国家证券委员会曾宣布扩大涨跌幅区间,把胡志明市证券交易所的涨跌幅限制由2%调至3%,河内证券交易所由3%调至4%。巴基斯坦于6月25日宣布采取宽涨限跌措施,跌幅限制由5%减小至1%,涨幅由5%调高至10%。最近使用这一措施的则是俄罗斯。

  点评:这一手段的优点在于成本、难度不高,政府可以通过对幅度的调整给予整个股市以信心,一般会在整体上对大盘下滑进行干预。

  关键词:休市

  国家:冰岛、俄罗斯、印尼、乌克兰、巴西、泰国、罗马尼亚、巴基斯坦

  全球多个证交所一度暂时停止期货及程式交易或宣布休市。日本大阪、东京证券交易所暂停部分期货和权证交易;韩国股市一度暂停有价证券市场的程序交易;泰国股市一度暴跌10%,触发跌停机制;印尼、俄罗斯、乌克兰休市以防股市暴跌。

  点评:休市和暂停交易是大跌至无法控制的地步才会实施的手段。休市一般传达给投资者的信息是股市状况已非常糟糕,会对投资者心理产生重大打击,再次开盘交易后,投资者往往选择尽快离场。

  关键词:入市或停售

  国家:中国、日本

  去年9月18日,中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汇金公司则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购入三大银行股票。

  日本政府为护市,宣布将暂时停止在二级市场出售政府所持股票,同时将考虑实施让公共资金注入区域银行的法令。

  点评:具有股市平准基金的国家和地区,在投资者信心过低、股价估值又不高时,通常会使用平准基金回购股票来提振市场人气。此外,救市也经常采用直接增持、回购上市公司股份、停止售股、直接入市等手段护市。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网、第一财经日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