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岩石:未来20年中国城市经济版图之构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1日 22:22  华夏时报

  金岩石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以2009年1月的中心区均价为基准,京沪楼市未来五年还可能再翻一番!我的此言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诸多争议。我在网上搜了一搜,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的副秘书长王建比我还牛,4月24日,王建在南京放胆预言京沪宁等大城市的房价10年内至少要涨3倍,“大胆些说,会涨5倍!”本人望尘莫及。

   唐朝京城长安是当年的国际大都市,公元788年,16岁的白居易首次进京,放下书包就去拜访名士顾况,顾况念着白居易的名字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读到白居易写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易也。”唐朝的长安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适逢“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物价飞涨,尽管有顾况的欣赏和支持,白居易还是未能留在长安,直到公元892年,白居易再赴长安应试,在拔萃科考名列甲等并受聘为校书郎之后,他才定居长安城。这一段历史事实说明,世界都市人才荟萃,非等闲之辈可以闲居,生活节奏和压力都很大,所以高房价就像当年的高米价一样,有调节人口流动的功能。中国的大北京和大上海,在未来20年内必然成为世界都市,人口流动难以避免,高端群体的流入不仅会抬高中心区的房价,而且会扩大城区的版图,抬高外围地区的房价,这就是日本大东京的都市圈模式。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未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怎么走?三个选项:A,都市圈;B,城镇化;C,二者兼而有之。倘若是“头脑风暴”的投票,多数人会选择“C”,而在我看来,“A”应该是首选,这就是王建先生的观点。我只想再补充一点,城市化道路的选择是有条件的:一是天然的土地约束;二是经济的成本约束。

   土地约束来自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虽然在理论上说,我也同意城市空间有无限开发的潜力,但成本约束会使这种“无限”变为“有限”。中国为什么不能学美国模式?这是反对者最多的质问,要知道,美中两国不仅人口相差很大,从人均平原面积看,美国是“七田二水一分山”,中国却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中国的平原面积人均不到1.5亩,而美国是人均15公顷。和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均平原面积甚至比日本还低30%-50%,所以日本大东京的都市圈模式更有可比性,这是我支持王建观点的主要依据,不过他预言京沪楼价10年涨3-5倍可能有些夸张了。

   城市化道路的成本约束更加重要,许多人以为城镇化模式比大都市模式更经济实用,这绝对是外行。两者相比,大都市模式至少有三个方面更加节省,一是人均GDP的增长效应远高于小城镇;二是人均能源利用率远高于小城镇;三是人均公共设施的投资率远低于小城镇。三者合一,综合效益远高于为都市环境保护所做的投资。从常识上说,小城寡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能享受经济的高成长,绝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话。

   中国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城市化道路的成本约束,所以在1996年前,城市数量的增长速度极快,发现问题后才戛然而止,此后再没有增加。回想1987-1988年参与海南建省的时候,我曾经讲过一句让梁湘省长非常生气的话:海南最大的错误就是建省!20年后回来偶然看到网上还留着这句话。中国的省市架构不仅经济成本高,行政成本更高,此外还有说不清的权力制约与反制约成本。改革开放以来,当年定位于“区”的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多数都成功了,比如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经济开发区,还有苏州的高科技园区,而定位于“省市”的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比如海南省、珠海市、湛江市等地,今日深圳的成功也离不开当年的蛇口基因。为什么呢?一句话:官多钱少,权力越大级别越高,制约的因素就越多。当年天津为直辖市,开发区不过是几平方公里的盐碱滩,如今在开发区基础上形成了朝气蓬勃的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和上缴税收远远超过了当年的天津市。因此在我看来,前期盲目发展的小城镇不仅不会再增加了,而且还要并入临近大都市圈而逐渐减少,如上海的川沙镇并入浦东新区,区内房价随即上涨近20%表示祝贺。可以预见的是:天津将事实上并入大北京,苏州、杭州、温州、绍兴(甚至南京)都将并入大上海。未来中国的十亿城市人口将主要集聚在哪里呢?在此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两大超级都市,一条金蛇狂舞,五颗内陆明珠。

   两大超级都市毋庸赘言,就是大北京和大上海,以都市圈的概念合计超过5亿人口;一条金蛇就是广深珠港澳,甚至可能延伸到海南海西,像一条金链沿海岸线蜿蜒而上,人口集聚将逐步接近2亿人;五颗内陆明珠是成都、重庆、武汉、西安、沈阳,分别对周边地区超过1亿人口形成辐射效应。这将是未来20年的中国城市经济版图,虽然客观的障碍会有很多,但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将通过时间获得验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