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该如何看待重庆的房价调控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1日 22:22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

     9月7日,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2009内陆开发高地论坛”上表示,重庆政府调控房价在全国诸城中效果显著,若房价过高,超出多数市民的收入水平,就不是 “宜居重庆”,他表示,重庆调控房价的目标是:一个正常就业的普通家庭,6.5年的家庭收入可买得起一套中低档商品房。

   这番言辞在网上网下的舆论中激起了强烈反响。因为,相对于可望不可即的高房价,6.5年是一个可以期待并能够承受的时间长度。而更重要的是,据说这是自中国的房地产业发展以来,第一个明确提出房价调控目标的地方政府,让很多人备受鼓舞。但是,也有人表示怀疑,认为如果除掉每年收入中的教育、医疗以及其他生活成本,6.5年买房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这些言论在此先不做置评,我们先来看下当前的数据。根据重庆市统计局7月份公布的相关数据,今年上半年,该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人均月薪为2213.67元。如果按照下半年保持这样的状态的方式进行计算,一个双职工家庭的年收入在5.3万元左右。8月13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周波表示,今年1-7月主城区商品住宅建筑面积销售均价为3953元/平方米。而重庆市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为29.7平方米,三口之家的面积为89.1平方米。如此计算,一套房的售价为35万元左右,而现在的房价收入比是6.6倍。

   如此看来,6.5年买房几乎就是重庆目前的现实存在状态。换句话来说,重庆市高官的表态并不意味着把现在的房价降下来,而是在将来的时间中,如果重庆的房价与职工人均收入增长比例相当,就可以保持重庆现在的房价收入比的状态,也就可以完成房价调控目标。所以,重庆的房价调控目标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胆量可嘉”。要知道,今年上半年的房价已经达到了历史峰值。而有些网友表示要除去教育、医疗以及其它生活成本的说法,可以暂且不提,因为当前的购房方式主要是按揭而不是全款。由于每个家庭的生活成本不一样,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式也是以房价收入比作为衡量标准,其它数字为辅助标准。

   但是,重庆市房价收入比的状态及其未来的调控目标,可以作为其他地方政府的一个参照。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了6倍,其中沈阳、贵阳、南京、广州、大连和西安的比率都超过了20倍,北京2009年的最新数据更高达25倍。由于每个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发展前景不同,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的城市都会降低到6倍左右。因为4至6倍的房价收入比,是世界银行所认为的“比较理想”的状态。而“理想状态”不可能是“现实状态”,要不然也就无所谓“理想”了。何况,城市间的房价收入比趋同之后,城市间的人才流动趋势也会受到影响,相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其他城市相对较低的房价收入比是人才前往的一个驱动力。

   因此,对于重庆的房价调控目标,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其结合地方实际给出的可行性,可以不必吝啬表扬其继续保持乃至改善房价收入比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重庆的状况可能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原因在于不同城市的所在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吸引力等都不一样。但是,也要看到,降低收入与房价之间的巨大差距,应该是各个地方政府都要努力的目标,特别是那些严重偏离乃至极端偏离“比较理想”状态的城市,更应该将此作为一项努力的目标。老百姓对不断上扬的房价所产生的怨气,是任何地方政府都不应该忽略的民意表达。

   在本届中央政府的治政理念中,民生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住房是民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几乎处于一个无解的状态。为了证明自己在努力,一些部门出来讲政府出让土地的地价并不高、所收的税负并不高、从中收益并不多,而房地产企业则反唇相讥,认为这些数字并不准确。不过,房价却在这些唾沫战中节节攀升。国家统计局9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涨幅比7月份扩大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涨幅与7月份相同。这是今年以来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连续第六个月上涨。

   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可以被看做是经济复苏的征兆之一,但是,房价的持续上涨已经使得人们产生了恐惧,害怕房价再演疯狂。在我们这个大多数人秉持“没有房子就没有家”之理念的国度,政府应该在更大程度上让人们看到他们正在竭尽所能,让人们“有居可安”。现在的问题不是人们听不到政府说自己正在努力的表态,而是人们看不到政府努力的结果。而这不该是持续存在的长期状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