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澳也许原本就不是哥们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1日 20:33  21世纪经济报道

  专栏作者陈季冰的专栏陈季冰,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先后就职于《文汇报》、《东方早报》等多家沪上媒体,著有《下一站:中国》。中澳也许原本就不是哥们儿-2009-9-11不“管”就是最大的扶持-2009-8-21亚洲民主高潮时代余波散尽-2009-8-20捐款到底该交给谁使用-2009-8-17A股引进外企并非跨国公司中国化-2009-8-12

  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陆克文当选澳大利亚总理后的短暂蜜月过去以后,多年来一向融洽的中澳关系急转直下,在短短两个月内跌至谷底。

  中澳之间最强的纽带是经济,因此,裂痕最初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但很快便转入了司法及政治层面,甚至通过难以察觉的细微变化的方式扩散到整个社会领域。

  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力拓公司单方面毁约,推翻此前已经签署的中铝入股协议,大大地刺激了中国舆论;而中国警方以窃取商业机密的罪名逮捕力拓中国区总经理胡士泰等人,则同样激起了澳大利亚国内舆论的不满。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当中国新疆发生“7·5”暴力骚乱后,被中方指在境外煽动策划这次行动的世维会主席热比娅应邀访澳,一部有关她的记录片在今年的墨尔本电影节上获得了比获奖电影更多的眼球,这自然引起了中国从政府到民间群情激奋的抗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中石油与澳大利亚方面签署价值41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并顺利获得澳政府批准,也仍然不能阻止双方关系的进一步趣冷。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赴中国出席签约仪式的澳大利亚能源和资源部部长马丁·弗格森颇除了会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外,没有见到中国任何其他高级官员。据说,这是令澳驻华大使芮捷锐8月19日紧急“奉召回国”的重要原因。最令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差不多就在这段时间里,中澳国家青年女足在比赛场上上演巾帼不让须眉的“全武行”,也成为两国紧张关系的一个另类注脚……

  在我看来,中澳之间目前的紧张应当可以被视为中国与西方未来必将日益频繁的摩擦的又一次预演,之前的第一次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大规模预演发生在去年,即萨科奇总统高调接见达赖喇嘛之际的中法关系。之所以作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实力的逐渐上升,中国与西方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等几乎所有全球性的问题上,将越来越多地相互依赖,于是,一方面双方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深层次冲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应当从去年的中法摩擦和今年的中澳僵局中汲取面向未来的经验和智慧。

  人们经常说,相互了解是国家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很少人能够看到,“了解”其实也是一柄双刃剑。去年的法国,今年的陆克文,就是这柄双刃剑的下无奈的受伤者。其实,就在萨科奇会晤达赖之前不久,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公开见过他;而热比娅在赴澳之前一直在美国活动,她在华盛顿表现出来的激烈程度更盛于在墨尔本。然而,为什么我们对默克尔也好,对美国也好,都没有像对萨科奇和澳大利亚那么义愤填膺?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既然你法国和陆克文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们就早把你当成了自己哥们儿,你应该很了解我们最敏感和痛楚的地方,应该能够明智地处理好这类问题。不说你不够哥们儿,至少你也太令我们失望了!但从澳大利亚民众(别忘了还有反对党的渲染)的角度来看,既然你陆克文是个“知华派”,就应当更深谙与中国打交道的技巧。我们选你当总理,是希望你帮助澳大利亚从中国这里得到更多利益,而不是让你去迎合中国利益的。应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像陆克文这样对中国有比较多理解的政治家确实能够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但在某些事关双方核心价值分歧的问题上,他就注定要两面承受压力。来自国内(选民)的压力逼使他最终不得不表态:澳大利亚有权自己决定给谁发放签证。1

  真正的问题在于,对中国来说,法国、澳大利亚与德国、美国真的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或者说,它们真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哥们儿吗?这个问题应当这样看,它们自己的确很希望自己是中国的真正的朋友,是中国联系西方的中介和桥梁。尤其是澳大利亚,它是地处东方的西方国家,它的绝大部分经济和安全利益是在亚洲,因此,它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脱欧入亚”的长远战略的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日本正好相反。但这是可能和可欲的吗?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政治家总是基于其自身的行为逻辑而有意无意地夸大现实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而忽视文化传统的潜在力量:许多美国人一相情愿地认为,随着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就会越来越变成一个“西方国家”;许多中国人同样一相情愿地认为,随着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澳大利亚也会越来越与中国分享类似的价值观和情感。遗憾的是,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是得不到多少证明的。界定一个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一个澳大利亚之所以是澳大利亚人的,归根结底并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文化传统。在澳大利亚人看来,当他们为了“屈从”来自中国的经济利益而放弃“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的话,就等于放弃他们自古以来赖以立足的根本。这个道理同样合用于中国,所以我们的领导人才会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宣誓“中国人民将不惜任何代价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由是观之,不论澳大利亚在主观上多么想加入亚洲,但在客观上它永远只能属于西方。

  也许正是对这样的本质差异已经有所认识,陆克文总理去年访华时提出了“诤友”这样一个概念,即“真正的友谊可以说出不同意见”。他显然希望以这种方式对中澳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作一规范,澳大利亚大概还认为自己与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也是同样的“诤友”关系。不过这里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与美国的“不同意见”集中于现实利益,而与中国的“不同意见”却集中于根本价值。

  如果大多数中国民众能够认识到法国和澳大利亚原本就不是我们的哥们儿的话,他们或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伤感情。事实上,以“哥们儿逻辑”来处理国际关系,本来就是非常错误的可笑的。当然,不是哥们并不意味着不能成为很好的合作者,但良好合作的前提是基于各自现实利益的平等规则。我相信,这是中国未来与西方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但对大多数中国民众来说,要适应这种原则,大概还需要经历更多的挫折以后。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