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闻分析:8月份信贷平稳增长 结构继续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1日 16:18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王宇、姚均芳、姜锐)中国人民银行11日公布的月度金融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104亿元,较7月份略有反弹,货币供应量增速进一步攀升。同时,票据融资向中长期贷款转换的趋势在延续。在居民户贷款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户存款大幅减少。

      专家认为,8月信贷投放延续了回归合理适度增长的趋势,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反弹显示经济活跃程度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变化反映了经济总体情况,也与金融机构在政策引导下提高自身风险管控能力、转变盈利模式有关。

      票据到期释放中长期放贷空间

      央行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4104亿元,这一数字虽然较7月份3559亿元的增量略有反弹,但较上半年月均增长超万亿元的水平还是明显回落。

      由于政策层面引导信贷“适度”增长,政府投资项目较上半年减少,票据融资置换效应继续存在,8月份信贷增长基本符合预期。

      不过,信贷结构有所变化,年初发放的票据融资中有不少转换成为中长期贷款,这与一季度新增票据融资占新增贷款三、四成的局面大有不同。

      数据显示,8月份票据融资减少276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和其他部门的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675亿元。据央行以往的统计数据,2月新增票据融资4870亿元,其中大部分于8月集中到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介绍说,年初大量的短期票据贷款在这几个月集中到期,释放出较大的信贷空间,中长期贷款因此仍然维持较大规模。

      据了解,一些银行在8月份信贷投放出现了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原因是年初发放的大量票据融资在该月到期,虽然其他贷款仍在投放,但贷款余额几乎未增,甚至有所下降。

      此外,专家认为,由于大量贷款投放到了“铁、公、基”领域,这些领域的信贷需求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基于项目后续贷款的需要,信贷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是合情合理的。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日前表示,下半年银行信贷将跟着项目走,不会大起大落。

      货币供应量数据显示经济活跃度提升

      数据显示,8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攀升。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53%,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7.72%。二者增幅分别比7月末高0.09个百分点和1.34个百分点,显示出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经济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货币供应量增速快,表明流动性充裕程度高,可以很好地满足经济增长需要,不过货币供应量增速过高,则有促进资产泡沫化的风险。

      他预测,如果未来贷款增速延续7、8月份的水平,今后几个月货币供应量增速会回落。

      同时,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户存款减少800亿元,企业存款增加1343亿元,财政存款延续7月份的增加趋势,当月增加1310亿元。

      专家认为,企业存款增加部分是受益于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投资意愿仍有待加强。财政存款的增加与经济总体向好,税收增加有关。居民存款的减少是“储蓄搬家”现象的延续。

      巴曙松认为,居民储蓄减少也与居民理财意识逐步提高有关,居民资产正在从以储蓄为主,向多元化转变。

      8月份居民户贷款增加2513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超过60%。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806亿元。

      专家认为,居民户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反映居民购房、购车贷款需求强劲。在下半年政府投资项目减少的同时,不少银行将居民消费贷款作为下半年信贷增长重点。

      数据变化反映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优化

      据了解,下半年来,由于央行要求各金融机构每月最后5日逐日报送存贷款数据,因此,每月最后几天银行新增贷款不会出现较大幅度跃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银行的“月末冲贷”。

      近期,监管层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要求趋严,并拟对银行互持次级债资本工具分年从附属资本中扣除。这些措施实施后将对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未来信贷扩张起到抑制作用。

      专家认为,政策层面引导信贷适度增长,遏制资本充足率较低银行的信贷冲动,有助于通过减少主动性的流动性创造减弱通胀预期,并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银行业内人士指出,贷款的投放量应该与商业银行注重信贷结构调整有关,此前单纯依赖规模获利的想法已经受到挑战。目前,不少银行积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从相对“两高”的行业中撤退。

      同样的情况反映在存款上,越来越多的银行储蓄存款将被各类理财产品所替代。这一变化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使商业银行及时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服务方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