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部湾文化产业集群突起 广西文化成经济增长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1日 15:00  广西新闻网

  作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和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堪称“文化富矿”。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广西的文化名片由改革开放前的“一枝独秀”刘三姐,走向了集束式的“北部湾文化产业圈”,文化产业从规模到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前,几无产业可言,“刘三姐”演出占据广西文化的全部

  “刘三姐”是广西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大、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在广西人民的心目中,“刘三姐”闪耀着半个世纪的光辉。

  改革开放前,广西经济不发达,几乎没有文化产业可言,提起广西的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刘三姐”。

  1959年,彩调剧《刘三姐》首次在南宁公演,立即轰动南宁,引起文艺界的高度关注;1960年4月,“刘三姐专题文艺会演”在南宁举行,演出了彩调剧、歌舞剧、歌剧、桂剧、木偶剧、壮剧等各种形式的《刘三姐》剧目共43场;1960年10月,《刘三姐》赴北京公演,随后在全国巡回演出,历时15个月,在24个省区市演出500多场,影响力遍及全国;1961年,电影《刘三姐》在国内外公映,很快风靡港、澳、台、日本和东南亚,海外掀起“刘三姐热”。

  “刘三姐”的文化历史辉煌久远,但在那个年代,这仅仅是广西文化的一枝独秀。“那时候的演出都要靠政府拨款,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李建平说。

  改革开放后,广西形成文化旅游和节庆会展两大产业特色

  李建平介绍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推行,广西文化产业也逐渐摆脱“一枝独秀”的局面,目前已形成文化旅游业和节庆会展业两大特色,分别以《印象·刘三姐》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

  2004年,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面世,这一在漓江河畔打造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组合了桂林山水风光、民族艺术经典《刘三姐》和艺术大师张艺谋,探索了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的新路子,也有力地拉动了周边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致富。山水剧场周边村庄的农民大力发展服务业,有的农民每月出租望远镜的收入就达上千元。

  2008年,《印象·刘三姐》演出接待了近80万观众,票房收入8000多万元。公演至今,总票房收入已达5亿多元。

  下一页第 [1] [2]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