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组对去产能化意义不大 目前行政主导式的企业重组对消除过剩产能无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1日 00:47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立伟

  在欧美等陷入金融危机之时,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顿时面临产能过剩危机,从下游制造业到上游能源、资源、钢铁等行业。然而,中国政府采取了限产保价措施,并实施国家收储计划,保护产能,消化库存。但是,经济刺激创造的需求与价格干预等因素结合,形成了产能重新膨胀。全国人大财经委日前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披露,有19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在西方国家,产能过剩是经济周期的一个表现,但在中国更主要是由相关管制造成。比如2004年,中国出现的电力、钢铁等短缺,是因为此前政府为防止重复投资而多年停止审批所导致,即所谓的规划跟不上市场变化。一旦为了缓解供应紧张而暂时放开管制,则会刺激一窝蜂的投资,并形成产能过剩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是投资膨胀的主要原因,为了GDP业绩,各地在政策、融资、土地等方面,鼓励投资,钢厂、汽车厂全国遍地开花。

  因此,产能过剩顽疾如何解决,首先必须解除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审批制度,计划跟不上市场,就不断会有短缺与过剩之间的过山车。其次,需要打击地方主义。在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市场经济是不会有新产能投入,但中国市场分割,全国看可能总量过剩,但区域不平衡,地方利益至上就会造成重复投资,加剧产能过剩。

  应对产能过剩的唯一办法,是通过市场力量淘汰掉那些落后产能,在通胀期间根据虚假泡沫制造的产能必定被随之而来的通缩淘汰。但中国上游行业属于国有经济绝对控制,因此,当全球经济需求和价格下行之时,中国则通过行政指令,保价限产,从而阻止了过剩产能的淘汰。甚至,通过短期的财政投资与银行大肆放贷政策,又刺激新的产能投资。这是折腾的表现,最终更不会改变过剩产能被淘汰的命运。

  目前,中国采取增量上的限制,即提高审批标准,限制投资,基本还是管制的老路;在存量上,则推进企业重组,并政策性淘汰中小企业。我认为,应对落后产能根本手段应是适当放开审批管制、打击地方主义与适当放开价格,让市场淘汰那些落后企业和产能,即在通缩的环境中放开价格,通过竞争,以生存能力最强的企业去兼并那些亏损倒闭的企业,淘汰陈旧设备,增加技术水平更高的新设备,为未来的竞争做准备。

  目前行政主导式的企业重组是穷折腾的典型表现,对消除过剩产能基本无益:其一,由于存在地方利益,跨区域重组很难淘汰产能;其次,客观上导致“国进民退”,不利于作为“鲶鱼”的民营企业,比如钢铁行业;其三,增加了管理成本,甚至因利益和文化不同产生矛盾,可能导致企业生产效率更低;其四,大部分重组并非强者通吃,而是弱弱联合,为联合而重组,这与企业效率和淘汰产能有何意义呢?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