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下一个六十年继续赢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0日 16:37  《新财经》

  文字整理/张 程

  我是青岛本地人,1975年底,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就业学生,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了青岛啤酒厂,当了一名洗瓶工。

  我刚进青啤时,青啤被称为“国啤”。在计划经济时代,啤酒是配额供应,买酒要托关系,都是别人上门来求酒,非常牛气。

  青啤关起门来是条汉子,打开门就不是了。市场经济到来以后,各地啤酒企业纷纷崛起,青啤的酒就卖不动了,因为我们不会卖酒,以前都是别人上门来求酒。

  到上世纪90年代,青啤开始被市场抛弃,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到1996年时,青啤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只剩下2.2%,燕京、华润、珠江等抢走了青啤的许多市场份额,而56家洋啤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甚至占到了30%。青啤成了一只被市场抛弃的“流浪狗”。

  但是,面对如此危急的市场形势,青啤依然充斥着浓厚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和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传统习惯。干部上上下下,论资排辈,级别和待遇与政府一一对应。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令不畅。脑子里依然是不思进取的“啤老大”思想,没有起码的竞争意识。

  在那样的体制下,我这种“刺儿头”并不受欢迎,因为我不太听话,老有自己的想法。不过,我还是在青啤从普通职员、动力处处长成长为啤酒一厂厂长助理。

  1996年,我被任命为并购后的西安汉斯啤酒厂总经理,接手了一个烂摊子。我到西安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首先是贴近市场,贴着地皮走,每天晚上,我都跑到市场和消费者一起吃烧烤,数客人喝完的空酒瓶,看有几个汉斯的空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然后,我开始革除青啤的“贵族病”,建立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以保证啤酒的质量和产量。随后,西安汉斯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了当地市场的主流啤酒产品。

  2001年,彭总(彭作义,原青啤总裁)猝然去世,我回到青啤接任总裁。我那时非常着急,因为一旦搞得不好,青啤就完了!

  我在青啤进行了大改革,革除了企业的“贵族病”,同时,大规模换将,任用了一批有能力、有胆识、有个性的人,因为只有“能狼”才能“叼来肉”。

  另外,青啤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盲目扩张,贪多嚼不烂,消化不了。青啤缺的不是生产能力,而是卖酒的功夫,只要把酒卖好了,造酒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在西安时,就看得比较清楚。所以,我一回青岛就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通过一系列的变革,青啤重新获得了市场的信任。

  在青啤总裁和董事长任上的这八年,我给自己总结了一下,我所做的就是把一个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变成了一个市场化的企业,把青啤从一条“宠物狗”变成了“狼狗”。现在,我希望能把青啤这个品牌做得更大更响更久,做成一个著名的国际品牌,一个基业常青的企业。

  但是,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三到五年,企业如此“短命”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企业家在谋局上更多的是考虑今天如何赚钱,缺乏战略规划。而且,中国企业还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它的很多掌门人名扬四海,但他们的企业以及企业的产品却无人知晓。

  所以,我和其他中国企业家的一个共同使命,就是让更多的人喜爱我们的品牌,享用我们的产品。我们也知道,企业的生命可以是一百年,甚至几百年,而我们的生命和职业生涯只有几十年。我们希望大家记住的是企业和品牌,而不是企业家个人。

  因此,我们中国企业一定要打造国际化企业和国际的知名品牌,而不是靠个人去赢。应该靠系统赢,靠团队赢、靠品牌赢、靠商业文明赢、靠法治打造的国际化企业来赢;只有这样,我们中国才能赢,才能在下一个六十年继续赢。

  金志国 1956年出生,青岛大学理学博士。现任青啤集团董事长,曾任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入选2007年“十大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