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翟瑞民
9月6日,山东省重组省内钢铁行业再迈一大步。不管是美其名曰“资产重组”还是被指责为“敌意收购”,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钢铁”)和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照钢铁”)的一纸“婚约”总算敲定。杜双华在辗转逃避了一年之久后最终签字。
但根据披露的部分交易细节,过渡期自主经营和留下33%股权的安排,似乎为日后交易的执行发生变数埋下了伏笔,杜双华又将如何退出日照钢铁?
开源控股资产难处理
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的努力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双方已经于2008年11月签署重组意向书,只是这中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这一由山东省政府主导的交易始终充满变数。
即便是在9月6日签订的所谓正式重组协议中,依旧给外界留下很多想象空间。双方有一个关于过渡期的经营协议,在过渡期内,日照钢铁旗下6家公司将继续独立经营,并向新成立的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支付租赁费。
据悉,过渡期将延续到“新公司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为止。而按照山东省的设想,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一期工程要争取在2011年年底建成投产,也就是说,这6家公司还有2年多时间自主经营。
如此安排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目前还没有各方的解释。日照钢铁有关人士表示,公司与山东钢铁的整合需要3-5年的磨合期。
至于最后的整合是否能如山东省方面所愿,业内专家也表示难以判断,“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毕竟这是一家问题多多正在陷入亏损的国有企业去重组经营良好的民营企业,其内部的抵触情绪可想而知。
“MY STEAL”咨询总监徐向春表示,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国有钢企重组民营钢企行为,协议的签署可以说已经接近成功,但是随后的资产、人员安排和经营理念的整合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此外,双方在协议重组过程中遗留的问题也是摆在山东钢铁面前的一大障碍。按照山东省的预期,日照钢铁的全部资产都要置入山东钢铁。不过,今年6月份,杜双华曾把公司33%的股权注入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1215.HK),未来山东钢铁如何处理这块资产有待观察。
钢铁业专家表示,此次签字行为更像是给山东省政府一个交代,杜双华签了同意书也不能说最后一定能“结成婚”,未来还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未来演变成山东钢铁旗下济钢和莱钢那种一个牌子、各自经营的局面也有可能。
协议的签署只是一个开始,双方将首先启动的工作是资产评估程序,对于日照钢铁这家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超强的中国民营钢铁巨头来说,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国有老板的管理理念,能否尽快适应并保持自己的特色,将是后杜双华时代的一大考验。
山钢整合进展缓慢
徐向春指出,这个交易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方向,也符合政府的产业调整政策,为政府主导的重组模式又新增一个案例,但却引来了舆论“国进民退”的强烈质疑。
山东省在上半年发布了钢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提出了加快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加快山东钢铁集团重组,加速将山东钢铁业向沿海转移等多项战略决策。
而在这些目标中,山东钢铁和日照钢铁的整合一直被认为是规划实现的关键环节。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钢铁业专家许中波介绍,其实这几年来,山东省一直谋求在沿海发展钢铁产业,但是受制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新的钢铁项目申请不下来,无奈之下,山东省必须拿下日照钢铁。
许中波表示,在钢铁业界,年产3000万吨被认为是一个大型钢铁企业的“起步点”,在山东省方面看来,有河北钢铁集团作为参照,而且本省的钢铁产量多年来也是排名全国前几位,所以整合一个巨无霸式钢铁企业并不难。
2008年3月,就是在山东省政府的主导下,由济钢、莱钢组建了山东钢铁,总资产850亿元,加上日照钢铁,山东钢铁的年产量将接近3000万吨规模。
不过,相比于河北钢铁集团在整合资源后的雷厉风行和效益提升,组建一年多的山东钢铁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集团化运作进展缓慢。为此,山东省在7月份专门调整了山东钢铁的领导层,意在理顺管理体制。
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按照规划,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产能是2000万吨,而现在日照钢铁的产能经过调整压缩只有500万吨,剩下1500万吨在新项目不能上马的情况下,只有压缩济钢和莱钢的落后产能,这将带来很大的内部资源分配和管理压力,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可以说,山东省整合钢铁行业之举也属于长路漫漫,在整个中国的钢铁行业都面临大变局的情况下,一个省的内部调整也将变数横生。处于优势地位的日照钢铁在进入国有企业大家庭后,是被同化还是能强势转身,都和杜双华有莫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