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话马斌:《读报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4日 19:19  贵州卫视《论道》

  

《论道》节目嘉宾主持龙永图与嘉宾马斌在节目现场
《论道》节目嘉宾主持龙永图与嘉宾马斌在节目现场

  主持人:
观天下风云 与永图论道
大家好 这里是贵州卫视
高端对话节目《论道》
我是李崑
首先欢迎我们的嘉宾主持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龙永图先生
龙先生 您好
今天来到我们节目
做客的这位嘉宾
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他是我们同行
就是《马斌读报》的主持人马斌
欢迎 请您就坐
同时来到我们节目现场的嘉宾
还有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长
苗棣教授
凤凰网流媒体中心副总监
李鸣先生
欢迎二位的到来

  短  片
每天清晨,在人们吃早餐准备上班时,他用幽默、好玩、解气的评论为人们翻阅新一天的早报,告诉人们又有什么新鲜事儿。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电视屏幕上被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大陆读报第一人",在幕后还是位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的老师,他主持读报节目五年多,每天都是最早读报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马斌读报读到了什么,读报给他带来了什么,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什么?

  第一环节:
主持人:
我想因为今天咱们这个嘉宾
大家都不陌生
先问问龙先生
您看没看过
马斌先生的《马斌读报》

  龙永图:
那怎么不看呢
每天早上基本上都看一看
更喜欢他那幅眼镜
很有特色
本身就戴着有一种幽默

  马  斌:
龙先生很委婉地说
基本上不看内容光看眼镜

  主持人:
有多少人是冲着眼镜
看您的读报的

  马  斌:
其实在几年前
做年度经济人物的时候
我是做主持
然后龙先生当时是我们嘉宾
我们在候场的时候
可能龙先生已经忘记这一幕
龙先生见我就说
你早上几点起床
我当时想
哎 莫非龙先生也看我的节目
于是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做人际传播到处跟人说
龙永图先生也看《马斌读报》

  主持人:
我们想问一下龙先生
咱们先做一个场景的假设
这一天没有网络和报纸
让您去获取新闻的话
只有《马斌读报》这个渠道
您最想从他这个节目当中
最想得到的新闻是什么样的

  龙永图:
像我特别关注一些重大的经济新闻
还有也很想听听马斌
对重大新闻的一些小点评
这样的话
给我们这个对于经济新闻某种联想
或者是某种背后的东西有点了解
所以这就是读报的意思
因为读报的话
像我们这些人
像我是不太上网的
所以我对读报的栏目
我是非常地看重
因为你不可能把全国各地的报纸
全部拿过来
所以他们实际上是
给我们这样一些从小
或者从年轻的时候
就开始看报的这样一批人
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搜索的
总结的工作
所以应该说可能对老一辈的
这样一些受众群体的话
读报的节目可能更受欢迎一点   

  主持人:
我特别好奇想问您一下
看马斌先生的读报
您是喜欢他读报的内容
还是喜欢他的点评呢

  龙永图:
我当然喜欢他的点评
因为点评的话有他的个人色彩
而且从点评当中
也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马  斌:
我们所关注的希望是能够在
中国整个市场经济
整个这个建设当中
在市场经济建设当中
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制度化的
一个建设尽一分力量
换句话说
希望能够让大家
透过一个现象的东西
能够拨云见日
能够看到里面相对
能够接近于本质的
一种真相的东西
我们在努力做这个事情

  主持人:
我特别想问问我们现场的一些朋友
你们可能很多朋友
都看过《马斌读报》
你们觉得哪些新闻
给你们特别深的感受
或者是说马斌读报当中
哪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给你的感受很深

  观众1:
我还是比较喜欢
他个人点评这个板块
比较理性的这种思想评论
我觉得给我的思想
有一个很好的导向

  观众2:
我们平时会看到您拿着自己那个
非常有特点就是拿自己那个
一个小杯子
每天根据你眼镜的颜色不一样
更换不同的颜色

  马斌
领带的颜色

  观众
我觉得这种设计非常有彩头
然后我印象最深得就是
好像现在读报节目非常多
我个人感觉
很多一些评论员或者是主持人
他们只是把一些现象给它表达出来
但是好像是顾虑到
一些各个方面的原因
不敢把自己真正的这些想法
大胆地去表达出来
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主持人:
有些事 我觉得比较好解释
但是有些涉及到这个行业浅规则
甚至是更难以言说的时候
我想知道您怎么去点评
咱们能不能举个例子
有没有碰到什么样的新闻

  马  斌:
长安街拆迁四合院的时候
他是完全按市场价格走的
就是说给老百姓要补30万补齐
当时我们观点说
这实际上是个好事
就是我们拆迁
通过这种纯市场的方式进行
紧接着第二天
任志强就说
你不是口口声声说房价高吗
那你看你这样补30万
这房价自然水涨船高了
后来我们有同事说
你是不是也回应一下任志强
我说我不能回应他
因为他有一批写手
在那儿等着我呢
如果我要是跟他
要再去讨论这个事情
那正好让任志强
又开始打口水仗
又在网上又热炒一段时间
然后任志强骂我孟小苏
说你们就要唱衰中国房地产
我说不是唱衰中国房地产
因为最后都是小老百姓
比如说在座这么多年轻人
他要买一个房
他恐怕得把爹妈的钱拿出来
才能够勉强在北京付首付
他从此要背上一个沉重的负担
我说这种事情是个非正常现象
一个非正常现象
我们希望能够在这方面
能够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建设性
能够说出我们的观点和声音来

苗  棣:
能够最快地 最客观准确的
这种方式让公众了解
他们应该了解的东西
同时在评论中
要有一种人文的情怀
要有一种大众的情怀
通过这种方式
来使自己的节目越做越好
使自己的新闻能够尽量好

  主持人:
我想李鸣先生
因为您是来自凤凰网
那您怎么看待我们这些同行呢

  李  鸣:
我想马斌也罢
我们龙部长也罢
跟凤凰都是老朋友非常熟悉
凤凰是以言论见长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其实我们自己也经常在思考
当我们希望能够经常去做这种
犀利的评论和分析的时候
边界在哪里
我们的原则在哪里
我想其实这是两个词
理智和建设性

  马斌:

  李鸣:
尤其是在互联网文化的发达
其实简单的愤怒
简单的指责往往是非常容易的
这个时其实候媒体人的责任
就是拿出我们的理性
去带着大家做冷静的分析

龙永图:
刚才咱们讲到关于评论当中
要理性的问题
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
因为他们作为一个评论者
如果是他们带着很多的感情色彩
那么可能造成的影响的话
有时候是完全意料不到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整个社会
特别是有些年轻人
我觉得对于很多事件
特别是突发事件反应
经常是不太理性
感情的东西太多
一些国际上的并购案啊
或者是国际上的一些经济上的官司
那么常常是那样一种民族主义的色彩
那种非常偏激的色彩占很多
而且一旦有一些人这样子做
所有的人都这样做
所以我觉得我们像《马斌读报》
这样一些评论的文章
怎样能够理性地
能够把这个事情的最核心的东西
给大家讲清楚
对他们进行某种引导
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龙永图:
我觉得还有一点
这个评论要比较专业
所以我还是非常欣赏
或者是非常赞赏像马斌这样的
读报的这样一些节目
他有非常丰富的知识
应该说知识面非常广
因为他要面对是各种各样的新闻
有政治的 有经济的 有文化的
有体育方面的这样一些新闻
所以我们评论员的专业水平
非常重要
所以我特别强调
一个是要理智
第二个是要专业
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网上的评论
或者一些网民的一些反应
很多时候一方面是缺乏理智
更多的是缺乏专业
比如说关于最近四川腾中
收购悍马的这样一个消息
因为我了解这样一个收购
是一个很长时间的谈判的结果
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的
技术方面的细节
商业方面的细节
但是我们这些网民们
并不知道这些细节
对人家谈判了几个月的事情
他就可以妄加评论说
这是捡破烂 或者说这是抄底
搞得好
我觉得这样一些结论的话
令人啼笑皆非
太随意
所以我那天在你们中央电视台
《每日观察》里面讲
就说我就希望我们的网民
不要妄加评论
这点的话才能使得我们很多
本来可以做到的这样的交易的话
能够做成
这个对于我们国家
是个非常大的事情

第二环节

  主持人:
龙先生 我特别想问您一个问题
因为刚才马斌先生说他们的节目
是基于理性 良知和建设性
像您也是经常评点一些经济类的事件
而且也是颇受外界和舆论的一种关注的
像您在评论评点这些事件的时候
您是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龙永图:
我基本上不做出是非或者
或者这是一笔好交易
这个事情干不得
我一般不做这种评论
第二的话
我对于这样的事情前因后果
他整个谈判的实质上的内容
我没有一个数字
没有一整套资料
我是不能够作出评论的
但是我会有一个判断
我会开始去研究这样一个事情
然后我在开始研究通了以后
我觉得我的专业水平
已经使得我对这个事情
能够作出一个
客观的 正确的判断的时候
我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管这种意见
是不是符合大家的想法
或者甚至是上层的想法
但是我觉得如果有必要的话
应该表达
这样的话 我觉得才能够
对一个事件本身
作出一个非常客观的一个评价
现在我觉得需要提出来
就是不断地提醒我们的民众
要理智 要客观 要专业
那么现在很多人
不懂的东西就上网
我觉得这些人当然也是

  主持人:
龙先生刚才说上网
李鸣先生迫不及待地举手
他是代表网络媒体的
来 您讲讲   
李  鸣:
没错 因为我是互联网的从业者
所以我得代表网民们
跟龙先生交流一下
我有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就是
中国的互联网经历跟发展的过程
其实真正互联网大规模进入家庭
在中国是十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里面
我们能够看到
网民在网上
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言论的过程
其实他们也走过了一个
逐渐成熟的过程
从一开始因为虚拟的身份
虚拟的空间
匿名可以任意地去发表
甚至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声音
到最后发现虚拟空间当中
依然需要理性
在这个过程里面
中国的网民在成长
尽管现在依然有不理性的声音
但是我们看到网络上理智的
建设性的声音在逐渐地多起来  
第二个观点
我觉得现在互联网上
这种比较强大的
舆论监督的这种力量
其实我觉得
对于我们的所有决策者
包括各个经济体的决策者们
也包括我们
各个政府层面决策者们
对他们来讲是好事情
就像我们现在讲
基层有的时候要搞一些
选举的尝试
是为了要让我们基层官员们
在这个民主选举的过程当中
提升他们与选民沟通的这种能力
你们会看到
他的表达能力
他的信息沟通能力
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提高了
那么我想在这种压力之下
其实它也推动着
我们官员和企业的领军者们
他们要增强自己与民众交流的能力
增强一个企业或者政府某个机构
向公众如何披露信息
在什么节奏 什么样的时间点上
怎样恰当地披露信息
也会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所以这是我的第二个观点
网络的力量
会推动着决策者们也在逐渐成长

  马  斌:
你刚才所说的
实际上我们咱们现在公民社会
更多的是网络的体现
其实恰好是因为
我们主流媒体的失语或者缺位
从一个社会正常发展阶段来说
其实网络社会
体现那么强的公民的意识
其实是一个非正常现象
如果我们主流媒体
能够及时的补位
能够提出及时给出声音来说
网络不能
苗  棣:
因为再发展下去
你也很难说网络就不是主流媒体
当然 我觉得
我也不太完全同意李先生的意见
就是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网络能够体现民众的声音这点
给了大家一个表达的渠道
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从现在
这点我同意龙先生的意见
因为网上的这种
很像一个群众大辩论的
这样的一种空间
一方面给人不太负责任的说话
可以很情绪化的表达
还有一个
就是你注意到没有
包括在文化大革命大辩论的时候
只有极端的言论
非常情绪化的言论
容易站领这个阵地
而真正越理性的言论
因为理性的言论
就得说一二三四
左右前后
马斌:
逻辑关系

  苗棣:
左右 前后

  马斌:
需要铺陈

  苗棣:
你这么一说 没有人理你了
你一句话两句话也说不清楚
所以我们发现
越是这种群体式大辩论式的
这种场面下
其实不理性的 不专业的
不太负责任的这种话语
容易占上风
这恰好就是我现在说的
网络作为一个媒体
它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所以你要注意有这种意见
但是你不能把网上的比例
当成民众的比例
没错

  主持人:
这一点 我想问一下马斌先生
就是你在读报的时候
你在做评论的时候
网上的这些舆论
网上的这些评论
对你有没有什么启发
或者你会不会在自己做评论时候
借用他们的这些评论

  马  斌:
我肯定不会

  马  斌:
就跟我做节目一样
经常央视网上
有好多评论我们这些主持人
有的把我骂得狗血喷头
然后有人还说
他凭什么读报的时候还喝水
还有水杯子
说只有领导讲话才喝水
说只有龙部长这样的领导
讲话才能喝水

  龙永图:
他喝水都管着你

  马  斌:
是呀 然后后来有人说
这个孙子过两天
指不定还端碗混沌上来
就是那个网民
就是苗先生刚才说的
他的评论是
所以这种东西我不能去看
因为我看了对我感情会
不是 情意会产生反应的
看了有对应反应
如果老那么看
我没法做节目了

  苗棣:
声音啊 是不理智的声音容易大
声音容易大
不专业的声音容易大
反过来这是一种
但是网上造成了这种
对社会各种事件揭开的
这种聚焦度
其实还是对社会非常有意义的
也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过去很多事情没有解决
现在有网络
大家注意到有这样的事解决了
我觉得这个其实非常好
这个确实是中国的舆论民主的
一个发展进步
但是你不能因为这个就说
网上大家怎么说
大家就如何信
甚至以这个作为一种
制定政策的一种标准
那肯定是不行的

  马斌:
但他的确是会构成压力
还有一个现象
比如拿去年5.12地震
当主流媒体迅速介入的时候
我们突然发现网上留言少了

  苗棣:
而且整体的留言
非常合主流媒体
非常合拍

  马斌:
合拍 所以我说还是主流话语
主流媒体你不能失语
不能缺位

  龙永图:
主流媒体也好
我觉得它是一种形式
就是主流声音
因为你在主流媒体上
比如人民日报 中央电视台
也有主流的声音
也有非主流的声音
在你网络媒体上
也有主流的声音
更多的是非主流的声音

  李   鸣:
我希望我今天不是扮演一个
网络捍卫者的形象
而是因为我是从业者的身份
能把更准确的信息
能够带给大家
其实在这个过程
我刚才讲了一个在路上的状态
中国网络
在成为主流媒体的过程当中
他还在路上
这个过程网民成熟
网络媒体也在成熟
那么其实在这个过程
因为我们知道有多家门户
那么大家现在都把网民的留言
网民的评论 我们叫它UGC
就是网民自主生成的内容
包括他上传的视频 图片
他的评论 他的互动
他参与的调查
这个现在越来越成为互联网
更重要的一个内容来源
那么这部分来源
在这个过程里面
网络媒体其实逐渐地也在形成
就是有的地方愤青多
有的地方那种愤怒的那种声音
但是有的地方你很容易看到
他的那种理性 建设性的声音更多
在这个过程里面
网络也在建造自己的品牌
更有理性的人他们也在聚集
其实我觉得这也是
他们在成熟的过程

  龙永图:
我觉得网上的问题
我现在认为
我不怕网络上的批评
不理智或者不专业
因为我们中国网络媒体
走向成熟当中必然发生的事情
但是最危险的就是
我们政府官员也好
在决策的时候受这个影响
他不是依法办事
不是依照这个事情的
是非曲直来作出决定
而是看网络的这个比例
比如说网络有80%的人
是反对一件事情
但是也许参与这个网络表决的
也就是1%的人
就是1%当中的80%反对这个事情
但是你不能说
我们现在中国80%的人
都反对这个事情
就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里面
有时候你讲一点真话
讲一点有常识性的话
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所以我给你们的建议就是
以后你不要上网 不要看
我自己就是 我就这样的
我开始的时候
我发表一点观点的时候
后来招来一些非议之后
我当时非常认真
找了很多人搜集材料
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
说说自己的观点
后来我想简直是幼稚
因为我以前觉得
像我们这样讲出话来
如果社会上有不同的反应
有一些误解
要用非常专业的态度
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进行回应
但是后来我想越回应越糟糕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
而比沉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看

  

  
第三环节:
主持人:
刚才我们有一位朋友说到
现在国内这种读报节目
应该说是非常之多的
我们也做了一个粗略统计
应该是200多个吧
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马斌:
至少200多个

  主持人:
但是其中能被大家记住和喜欢的
应该说是不多
今天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
这个照片我想大家应该都认识吧
这个人是谁

  观众:
杨锦麟

  主持人:
杨锦麟
应该说他被认为是
中华读报的第一人

  马斌:

  主持人:
您服气吗

马  斌:
我心服口服
因为当时央视做这个读报的时候
就是看到杨锦麟先生这个形态
然后做这么一个节目 没错

  主持人:
您做这个读报的时候
你有没有心里暗暗跟他做一些
或者是模仿他 有没有

  马  斌:
不 我是这样的
我当时是在准备
开始让我做这个节目
我有大概三个月时间不看
绝对不看

主持人:
为什么

  马斌:
我担心接过他了
但是三个月
我基本上稍微有点感觉了
就是我说有点排斥 排异性了
我再开始认真琢磨杨锦麟先生

  龙永图:
这很好

  马斌:
杨锦麟先生
是我很敬重的一个老先生
一个很优秀的媒体人
但是杨先生毕竟上岁数了
你看最近杨先生
就不太做读报了吧
那天我看南方周末周刊
采访杨先生
杨先生走中国去了

  马斌:
所以我心里看完杨先生接新节目
我心里特别高兴 无比雀跃
为什么呢 有人问我
说全国有200多家读报
说你如何能够制胜
我说第一我年轻 体力好
我能天天做 让功夫慢慢长进
随着年龄增长慢慢长进
第二 我说全国这么多家做读报的
没有一个像我这样现在满六年了
几乎每天是我一个人那儿做
四点半起床
一年我可能只有21天假
这都是我来做
你看 我当时认为最大的一个
就是杨先生已经开始不做了
然后剩下的人
我一点一点把他们熬着 熬着
节目也死了 他做不下去了
然后我就赢了
胜下来 就是胜者为王

  主持人:
来 我们看下一张图片
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马斌
你自己评价一下
自己的主持风格
是什么样子

  马斌:
我有时候
尽管是我们谈了半天的理性
但是有时候老是
我觉得我这个情绪有时候啊

  龙永图:
理性并不是没有感情
理性是在一个常识范围内
表达自己感情
如果做这样的节目
一点感情都没有
非常呆板 非常木纳
我说这种节目没人看

  马斌:
现在网上还有一段我的视频
他们说这是马斌哭了
大概是两年前北京一个学校
发生过辱师事件
就是几个民办学院
把一个老先生上课的时候
把老先生折磨的
我那天下午
正在我的房间里看这段视频
我当时看 我眼泪就掉了
我当时就想砸电脑
晚上编监会 就定了这条题目
但是当时大家
是探讨关于对年轻人的
一个道德的培养
和目前很多高校培养的质量
我想半天我就想这么一段话
认真地写了一段话
我说什么 我说孩子
我说昨天下午其实我已经看到了
我看了以后我流了眼泪
然后我说
孩子如果你懂事了 你看到
你一定会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难当
那个时候我不是装的
眼泪就是想着太可恨了
然后站起来了
我含着眼泪
我说老师您受委屈了 鞠了一躬
有时候就是我想说
现在做新闻
要有态度还要有温度
温度这个东西你不能装
他一定是可能是你自己

  龙永图:
很真实

  马斌:
你看我爸爸是汽车修理工
我妈妈是食堂炊事员
我阶级本性决定了我
还是和广大人民是息息相通的

  主持人:
我们也知道
像你刚才说新闻人与这个时代
应该说是紧密相关的
读报您从2003年开始的

  马斌:
我到11月20号整整六年了

  主持人:
六年的时间了
在这六年当中
你读了这么多的新闻
您觉得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从读报当中发现的

  马  斌:
因为我接触的就是两部分
一部分是经济新闻
一部分是社会新闻
所以我感觉我们国家
是在多元 开放 多元和开放
这是两个我最大的体会
不管从我们现在新闻制作的流程
包括我们新闻宣传的理念
坦率地讲
尤其从去年大地震开始我们看
我觉得不断地在开放 多元
包括主流媒体 包括老百姓
大家各种各样的观点
然后是不同的一面
但是他的基座是人性化的
比如说这次重庆高考状元改分
拿下

  主持人:
不是改分 是改民族

  马斌:
改民族 拿下
那么其实大家探讨一个什么问题
除了他父亲母亲
得到一个应有的惩罚吧
然后他不让录取
就是这次就不录取他了
但是有一点大家都是希望
能够更加关心这个孩子
不是说一棒子打死
所以那天那个小孩说
说我不怨我爸爸 我明年再考
我当时节目里我说小伙子好样的
男人就是哪个地方跌倒
哪儿地方爬起来
有本事明年再考去
其实大家很多公共事件的关心
是以人性化为基座
大家就更加人性化
充满了人文关怀
这是我最大的三个体会

  主持人:
龙先生 刚才马斌先生说是多元化
您觉得现在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龙永图:
我觉得现在很大的一个变化
实际上就是马斌先生刚才讲的
就是这种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比过去浓多了
我们中国这几年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实际上对我们中国的国际上
形象有很大的改变
因为如果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不尊重
不对自己老百姓最基本的利益
把它放在第一位的话
那么这样的政府
这样的国家得不到尊重
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领导人也好
我们国家一些官员也好
在对人的问题上
对人的尊重的问题上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我觉得这点非常好

  马斌:
所以这里面还有刚才你说的一个
就是其实简单的去打和骂很容易
我就老举一个例子什么意思
比如说你现在打我一个嘴巴子
我还你一嘴巴子 容易
但我说 过来我跟你谈谈人生
谈谈理想 这是不对的
让他痛哭流涕
回去以后痛改前非
重新做人了 这就是建设性

  主持人:
我想问一下两位观察员
因为两位都是媒体界资深人士
两位觉得中国现在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刚才马先生说的是多元化
然后龙先生说的是人性的这种尊重
人性的这种平等

  苗棣:
我觉得两点
一点就是在经济上的这种前进
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
那么今年我们建国60年
经济上的步伐
我们在世界上获得的尊重
从经济延伸
我们收获了很多民族自信
国际上尊重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 我觉得是文化上的
这种包容性
变得比以前更强了

李  鸣:
我觉得从中央电视台新闻
这个角度来讲
其实马斌读报的出现
本身就反应了这种变化
过去我们的电视新闻
都是新闻联播式的新闻
不管这个新闻叫什么
其实这种新闻的节目样式
就是非个性
但是 从传播效果角度来讲
有的时候个性化的东西
就是把这个人也带进来新闻
其实他会给观众很好的印象
其实所谓说新闻
不在于说还是不说
其实是有没有个性在里面
我觉得马斌有些个做法
可能你要严格来说不怎么太好
就是有点意气用事也好什么
但是要是没有这个
就不是马斌读报了
他之所以大家能够标志性很强
就是很多人
有的人对第一时间可能印象
这个名字印象不是特别深
但是对马斌读报印象一定会很深
为什么
是因为他以一系列的东西把自己
就是说我现在给大家说的
读的是报纸 加一条小评论
但是就是这么点东西
我自己的内心感受 喜怒哀乐
我并不说全搁进去
但是我有相当部分
也包括杨锦麟的个性的东西
在里面体现的非常
我觉得央视能允许这样的节目
能在中央电视台这样
一个平台上出现
而且还居然坚持了六年
可能还要坚持很久
这就说明就我们中国
在整个文化这方面
其实是在路子越走越宽
这是我们国家的进步的
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表现

  马斌:
其实当时也是有一个认知过程
同时我还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学院
当老师
大概是播出一个多月
然后 当时播音学院就说
给播音系和播音学摸黑
然后不让我上课
当时我正带本科生
正带他们 不让我上课了
我曾经有一个老师
我的老师播音系的老师
是我的老师 他见我说
你看我们出去
都不好意思说你是播音系的
我们觉得丢人
他不是这个挖苦我
如果他真要挖苦我了
我觉得还好
他是发自内心觉得
我确实给播音系丢人了
但是经过这六年发展起来
受众还是有一个逐渐认知
接触的一个过程

  龙永图:
这说明任何一个行业
包括播音行业 要创新
要有个性才可以
马斌读报我认为
他就是一栏节目
带有个人的这样的一个特色
带有个人的这样一个品牌
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现在我们的电视节目太多了
我认为除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不能带太多的个人色彩
不能带有个人的品牌色彩
我认为其他的一些栏目
包括读报这种新闻栏目
他如果不是马斌读报
是另外一个人读报的话
那情况可能完全两样
也许他坚持下了六年
也许半年就下课
所以我就觉得怎么样
使我们电视节目也好
还有媒体节目也好
他的一些栏目
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
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个栏目也好
如果没有个性
这个栏目就没有生命力

  第四环节
因为刚才马先生提到既做老师
又做主持人 
那我们就特别想知道
你在做这两种职业的时候
你会不会有这种共通之处
我在想比如你在上课的时候
这种主持人的感觉
可能仍然会带着
那么在马斌读报
面对着屏幕的时候
面对着观众的时候
是不是也会带有说教的意味
有带着那种为人师的那种感觉

  马斌:
有一次
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评议讲课
然后最后下来以后
给我评议说
你当老师不站在讲台上
在下面晃悠什么
这是一个
第二 有的老教师就说
你这个讲课怎么要掌声
我经常讲课
我说讲得怎么样 可以吧
给点掌声
然后有老教师过来
你看 我们都是讲完课以后
学生觉得好 学生主动鼓掌
你还居然要掌声
其实刚才我说是有点混淆
就是可能当主持人习惯
就注意现场每一个人的感觉
注意现场氛围的调动
希望他能愉悦地接受
但是这可能有点在教学当中
有点不太符合章法 

  但我们也听说您不光给人带来愉悦
经常有时候比较火爆
也比较严厉
是不是
马斌:

主持人:
现场有您的学生
咱们也听听
他是怎么看待自己眼中老师的
观众:
马老师上课
其实还是有他自己的一些特点
同时也有属于他自己讲课的那种魅力
曾经央视组《幕后》节目
也报道过马斌老师上课的那种镜头
上课会刚才旁边有观众说拿着一个棍儿
就是拿着一个像木棒的那样的
一个像过去老先生戒尺的
事实上这个戒尺是一种
对我们来说
就是一种觉得很有意思
他不会打我们
他只是会拿着那个尺
而且他的课很有特点
因为我们在上小课的时候
就很发散性的
很开放式不是那种很规矩的
有时候抢问
或者谁先站上去说
然后当时印象很深
我们班始终有一个男生
他始终抢不到问题
永远都是我们先抢着先回答
然后马斌老师很严肃地说
你为什么每一次都抢不到问题
然后这个学生我觉得后来
在马老师调教下
他开始变得比较有勇气
敢去在这个小课上组有一种竞争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
主持人:
那对你自己有些什么样的改变
观众3:
我觉得马斌老师因为他可能
在央视的实践经验非常多
所以在我们每次上课的时候
都会介绍很多关于
就是流露出很多关于节目的
对于我们来说当时学生来说
是很多实践性的内容
而这些实践性和理论的结合
是非常好的
将来工作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采取这样的一个角度
这个当时对我们帮助很大
可以说是很获益一生的

  主持人:
好谢谢
马斌:
因为我希望
因为我们这个专业课是小组的
就是十几个学生
我希望这个不像一个课堂
应该是一个节目组
包括我带的学生
就是我会让他们每学期
每个人写一个
不低于两万字的人物访谈
然后我们来做人物访谈的策划
我们来探讨
探讨完了 有执行案
草案执行案 然后你去做
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主持人
绝对不是一个吐字发声的东西
他必须要了解
就是说必须要置身于
比如广电传媒的背景
社会生活的背景
你才可能
你才能做一个很优秀的主持人 
主持人:
我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
您自己的马斌读报
有没有让自己的学生
在课堂上做一个点评
做一个学习
第二个 听说您上课从来不带教材
那您都拿什么来教课

  马斌:
我曾经被告人过
我给学生上课
然后学生告到系里
说马斌上课从来不拿书
从来不按大纲讲
然后他们就派老师来旁听我
实际上是督学
我是你们真笨
如果我从来不按大纲讲
不按什么讲
其实我自己有一套系统
比如说这一周
我有什么心得体会
然后我把最新的
和我想讲的东西
和课本做一个粘连
我要打腹稿
要不你说一上午大课四个小时
那不是能够糊弄学生就讲完的
我说你让我拿课本讲
十年前课本是这个
那你愿意听新的还是愿意听旧的
我说如果你们让拿课本讲
那点课本对我来说倒背如流
那我还省事 这是一个
刚才你说学生那个
我没有让学生点评
我只是说学生说
学生说老师我们学的专业
我们看谁的节目
我说你看我的节目呀
然后学生说你太自恋了
我说不是
我说中央台这么多主持人
只有我每星期
要和你们相处八个小时
那么目前你看完我的节目
你得到 马斌
为什么这么处理
为什么那样处理
你当时什么状态
我就现炒现卖就给你了
这是最鲜活的
中央台再怎么主持人
你一个学期能见几个

  龙永图:
我觉得我们中国大学太封闭了
实际上需要很多
有时间经验的人来教课
这样一个学校才会有活力
实际上我记得
我当时在英国念书的时候
真正当时那些校内的老师
给我留下的印象
远远不如那个学校请的
一些课座教授所作出的一些演讲
因为他们带有一些非常鲜活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
我们中国经验式的教学方法
真正是要改了
不单单是一个传媒大学
还有其他学校

  主持人:
我特别想问一下苗老师
因为您算是马斌的前辈了
马斌:
我的老师
您能不能给做一个评价
您觉得是怎么样的
苗棣: 
我觉得非常好
我基本上也是这么上课
我不要掌声
因为我也不是当主持人的
但是我确实是上完一节课
有些时候同学自发鼓掌
也有过这种情况
马斌:
因为有一点 苗先生
就是这个做教播音和主持
龙先生 他因人而异
他不能培养出一个声音
这个人的性格外向内向
比如他的兴奋点在哪儿
然后你要根据他本身的性格
给他找他这个突破点
你要全是教出一个声音
其实其实那很容易
越是这种小范围
你就得因材施教
让每个人都觉得很自信
就是我都能干那个
这种专业必须得那么去教
持人:
马斌老师
其实我们知道
平常你早上不到五点钟就给学生
马斌:
5点50
主持人:
就给你学生发短信
我觉得还是很严厉的 是不是
马斌:
我是给我的学生这样
因为那个时候我马上进演播室了
化妆间隙 我给他们群发短信
我要他们干嘛 起来去练声
因为这个功夫是业精于勤荒于嬉
我让他们六点给我发一次
他说老师我起来了
我说六点半你再发一次
即便你不起来 我让你睡不好
然后学生还是比较遵守
结果特别逗
有一天晚上 我快睡觉了
一个学生发短信老师我起来了
他们有预制功能
再后来我就知道他有什么
有学生这样的
比如这一组吧
今天是我把你们手机都
然后早上起来
你们十几个人睡觉
然后明天是你 后天是他
主持人:
我们上学都干过这个
马斌:
这个我知道
但是你督促他总比不督促他强
到现在有些学生毕业以后
在社会上磕磕碰碰
在这个职业当中走的艰辛
他就知道当时其实老师严一点好
我宁可觉得让学生将来说
当年把我们折磨惨了
我不希望说他是个不负责任的
因为现在这个职业本身竞争特别激烈
即便你有99%的努力和勤奋
1%的偶然性你都不可测
更何况你还没有99%这种必然性在里面

  庙棣:
媒体就是传播媒介
它对于一个社会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设非常重要
可能比其他的很多行业
它的影响是直接的
所以作为一个媒体人
第一个你要有非常好的
专业能力 和专业精神
第二你自己应该是一个
正直的 负责任的一个人
这两个我觉得可能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
德艺双馨

  李  鸣:
我说两点
我觉得一个是要应变
因为媒介的变化太快了
比如说我们知道
现在美国有几家报纸
在经济危机里面倒闭了
而且有一些传播的报纸
现在准备不出纸制版
要改电子版 电子报了
那么现在手机
媒体化的这个趋势
和媒体终端趋势越来越清晰了
我觉得这些技术手段的变化
会给媒介从业者
他们的新闻操作手段
传播理念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里面
积极的应变的媒体人
是能够跟得上
这个时代的节奏的
第二点 我觉得是不是
我们作为媒体人
姿态的一种变化
从前我们的媒体人
更多的是一个我说你听
可能有一个高和底的差异
那么现在我觉得媒体人
应该把自己的角度
更加平视一些
姿态有一些改变
那么这个过程
我觉得除了我们刚才讲的
理性建设性
我觉得在传播的态度上
有改变的话
那么这种传播的效果
和现在民众的交融会更好
主持人:
好 谢谢
马斌老师特别喜欢鲁迅
也特别喜欢鲁迅写的书
在节目的最后
我们有一份特殊的礼物
要送给马斌
就是鲁迅全集
希望您和您的马斌读报能更加精彩
也祝愿您能桃李满天下
借此机会
我们也祝
全天下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
希望您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因为我们知道
马斌先生在读报的时候
每次结尾都有一段
非常精彩的打油诗
我们想在最后
您能不能也给我们
再来一段打油诗  
龙永图:
你们搞突然袭击
搞个打油诗不是那么容易的

  主持人:
来我们先用掌声鼓励一下
马  斌:
龙行天下坐论道
小马识途奔程遥
理性良知建设性
先生常把小生教
主持人:
好 谢谢
相当地精彩
在非常精彩的打油诗之后
我们这期节目到这里也要结束了
非常感谢今天咱们场上几位嘉宾
带给我们精彩内容
也感谢现场观众朋友的热情参与
观天下风云 与永图论道
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