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2度观察》:宽松货币 后市如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3日 09:11  22度观察

  如果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复苏好转的迹象已经足以在全球扬眉吐气、独树一帜。房地产商们斥巨资“跑马圈地”景观开始频频上演,股票指数也一路看好。资产市场的流动性盛宴更是让投资者们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股市楼市一路扶摇直上、资产价格炒作空前高涨,投资机遇分外诱人;忐忑的是巨大泡沫危机和通胀预期就像幽灵,四处徘徊,随时有爆发可能,而天量信贷和庞大的货币供应量更是让人感到忧心忡忡。于是,投资“单引擎”拉动的经济增速能否持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防止下半年资产泡沫继续恶性扩张,成了争论的焦点。一边,政府和央行屡次力挺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性。温家宝总理在40天内5提积极财宽松货币政策不动摇;央行在6天内3提宽松货币政策不会改变。而另外一边,社科院发文,称宽松货币政策应早定“退出战略”,周其仁教授也对高于25%的货币增速提出“适度”质疑。而身背防通胀责任的央行,现在走的也是一明一暗两条路线。明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保增长的需要;暗的是,央行屡次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又是防通胀防泡沫的需要。同时,因为流动性资产大多流入金融市场和基础建设,基础建设工期又较长,为了避免工程烂尾和形成银行呆坏账,货币政策将被迫保持连续宽松状态。作为经济增速的一剂猛药,哪些因素有意无意的成为了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掣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二字又该如何解读?《22度观察》正在关注。

  主持人:你好,欢迎收看《22度观察》。半年多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引发的信贷盛宴,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持续繁荣,经济也在快速地企稳回升。但是与此同时,天亮的信贷井喷,也引起了通胀预期的压力和资产泡沫的产生。对此,不断有专家发出警告,如果银根持续宽松,中国很有可能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所以有必要尽早制定退出战略,收紧货币政策。在适度宽松和过度宽松之间,这个度该如何把握?今天我们请到了,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和财经评论员王志安一起为我们做深入的分析。

  第一帕:宽松货币政策,增长引擎还是泡沫黑手?

  主持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采取了双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看起来效果不错,但是最近我们注意到不断有专家认为,说这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执行当中显得过度宽松了,金先生同意吗?

  金岩石:过去我们用的是扩张性和从紧的,然后是稳健的,我们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候,有一个月货币增速是30%以上,而后就掉到了20%,如果按三个月平均就是百分之二十几。那就意味着扩张性大概对应的是,20%到25%之间的货币增速,是连续三个月25%以上,说明我们现在的适度宽松,和18年前我们用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同一个概念。

  主持人:虽然说说法不同,但实质内容看起来是差不多的。

  金岩石:是我们第一次使用这个词,但这个词和以前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基本一致的。

  主持人:那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个政策是不是需要转向,提出很多原因,因为我们现在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王先生觉得最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哪儿?

  王志安:当货币注入到市场的时候,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总是很美妙的,大家都是受益者,但它的问题在于,资产泡沫似乎又重新回来了。

  金岩石:这里边泡沫这个词,现在大家都把它当做坏词,我们的财富 70%以上泡沫化的财富,这是现代社会财富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货币发了它收不回来,发出十张能收回一两张就不错了,从长期看货币流通的总量会长期超过实际产出的总量,这是中国的情况。

  主持人:你认为现在有一些资产泡沫不是坏事?

  金岩石:如果真理解了它的真实的意思,我想还不都是坏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恐怕要学会在泡沫中生存。

  王志安:但是我觉得,在现在这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如果是整个货币更多地投向到,对我们整个经济长期发展有利的领域,或许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这些钱更多地投入到了股市和房地产,那么实体经济的发展又没有跟得上的话,我想这两者一旦失衡,这个泡沫就是令人担心的。

  金岩石:现在我们如果假定,这样一场金融海啸,给中国带来的是产能过剩,那么我们如果让钱继续流入已经产能过剩的实体经济,它会使危机更加严重。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把城市化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那么城市化的实体经济,就是金融、地产、商业、文化、娱乐。这时候呢,钱自己选择向城市化的方向去走,说明它背后有一场深刻的变革,这是我们在转换一个经济结构,外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很难再回到以前了,这时候我们再看过去30年,内需从哪儿来的,其实内需90%就是来源于城市化。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拉动内需等于拉动城市化,拉动城市化必然带来股市和楼市的泡沫,这是一个发展阶段。

  王志安:这一点我还是非常不同意的,因为在任何一次泡沫过程中,你会看到,一般来说它都会导致一个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效应。

  金岩石: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也不得不说,从道德上讲我真是不接受。如果你冷静地分析,二次大战后我们整个世界,是不是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王志安:那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

  金岩石:几乎是,我们只能说泡沫相对可以容忍,或者泡沫破灭,当富人分享了泡沫资产的盛宴,但是他同时承担了泡沫破灭的风险。

  王志安:莎士比亚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不管这个玫瑰叫什么,它都吐露芬芳。其实我们不管这东西叫不叫泡沫,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它的价格上涨,跟我们普通人的购买力,比如说房价,确确实实是脱离了实体经济来发展的时候,就可以把它称之为泡沫,不管它叫不叫泡沫。

  【小片一】

  作为宽松货币政策的副产品,下半年流动性泛滥和资产泡沫的隐忧无可避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虽然短期内货币还得放水,但是不能放得过多,因为它的后续影响是在一段时期以后,“这个账是早晚要还的”。而对于并不热衷或者没能力进行大额投资的老百姓而言,宽松货币政策的另一个副产品通货膨胀似乎更让人胆战心惊。毕竟、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是每个人不愿意面临的噩梦。对通胀预期的恐慌,直接导致存款加速进入股市、楼市,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泛滥。人人求自保的心理,以及博得货币贬值前资产增值机会的投机,对股市、楼市的走高更是推波助澜。近期存款短期化、储蓄搬家情形频频出现就是佐证。市场在泡沫中狂欢,通胀在预期中成真,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的历史会不会重演?这种状况如果持续比较长时间,会不会让中国重蹈过去日本的覆辙。物价通胀会不会如期而至?笼罩在通胀阴影下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对此,金岩石博士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主持人:如果按金先生的看法,泡沫不足以让大家那么担心的话,我们知道很多人都在担心就是通胀预期,那么这个通胀预期什么时候可能会变成一场真实的通货膨胀?

  金岩石:通货膨胀这个概念,我们应该回到它的本源,最早通货膨胀讲的就是,通货等于货币,膨胀等于货币超额发行,那么货币超额发行的标准,就是货币增长的速度高于实体经济的实际产出增长速度,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现在已经是在通货膨胀当中。不是预期了,是真实的通胀。中国经济从1978年以来,过去30年绝大多数时间,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实际GDP的增长,所以经济学家麦金农专门提出了一个命题,说中国的金融体系有一个迷失的货币,迷失的货币像幽灵一样,在金融体系当中盘旋,然后转化成了一种生产力。迷失的货币迷失到哪里去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产方式、新市场的开发,股市和楼市相对于中国的计划经济而言,很明显它是一个新市场的开发,和新的生活方式,正是这样一种东西,把超额发行的货币,以迷失的方式转换成了现代社会的财富。我们一再批评美国,说美国超额发行货币,但是截止到上个星期,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是56万亿,同期美国的广义货币总量是8万3千亿美金,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超过了美国的广义货币总量,而美国的GDP,2008年是中国GDP的3.24倍。

  主持人:您的意思就是,我们一直在通货膨胀当中,但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金岩石: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高通胀驱动高投资,带动高成长,解决高失业,这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主持人:但有一部分迷失的货币,变成了银行的呆坏账,那这也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担心。

  王志安:银行的呆坏账取决于一个因素,就是我们整个经济是不是会持续好转。因为现在中国赌的是什么呢,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中国的外需能够好转,赌的是这个。但是如果这个赌得不准,也就是说当我们持续投放货币,我们持续地通过这种投资来刺激整个经济发展的时候,外需这一块仍然没有起来的话,那么我们有可能就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那么我觉得这基本上是一场赌博。

  主持人:现在还看不出胜利的迹象吗?

  王志安:有好的迹象,但是我还看不出胜利的迹象。

  金岩石:这个赌注必然失败,因为现在美国经济是在2007年3月的水平上,开始企稳,储蓄率上升,负债率下降。那么如果这代表了美国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就意味着,即使我们的国际贸易开始恢复,那么我们对美国的出口,也会长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威胁。我们现在事实上是在赌什么呢,是用洒货币,吹泡泡来拉动内需,有统计数字以来,中国的内需主要靠城市化,40%多的城里人消费了四分之三,60%多的村里人消费了四分之一。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几乎都会发生,股市楼市的超级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看到的超级泡沫,这才仅仅是开始,所以我说楼市以今年1月份的价格,十年之内至少再翻一番,就是这个道理。

  主持人:如果按您所说的,会不会大家的下一个担心,未来中国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

  金岩石:这种可能性永远存在,因为财富越集中的地方,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越大。自从我们开始接受了凯恩斯主义之后,开始用国家生产货币,来长期地刺激经济,金融危机和我们形影相随,十年一次。通俗地讲八年傻瓜都赚钱,一年赔钱,一年收尸,你不被别人收,就是别人收你,反正周期的爆发点,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移动,我们难以避免。

  第二帕:宽松的货币政策,还能走多远?

  【小片二】

  近期,尽管央行高层周小川、苏宁、易纲等屡次面对媒体高调重申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变化。但股市、楼市代表的资产价格无理性的膨胀;通缩向通货膨胀的V字形反转,却依旧让人心焦。6月30日,央行将正回购利率从0.90%提升至0.95%,实现年内首次走高;7月14日,再次上调正回购利率;同日,向部分银行发行一年期定向央票;7月15日,一年期央票再次发行。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也公开放话,提醒市场说不要为哪天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感到惊讶。建行研究部的一份报告则讲得更加直白:货币政策微调力度正在逐步加大。与此同时,银监会也不断下发通知,密集出招,防控信贷风险,重申严格执行二套房房贷政策、严防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由此看来,宽松货币政策的趋向其实是“明松暗紧”。针对亢奋的资本市场、疯狂的资产价格,针对世界各国概莫能外的流动性泛滥和与日俱增的通胀预期,货币政策的微调,正在明确、坚定的进行中。

  主持人:那我们也看到央行有一些动作,比如说像提高正回购利率,定向发行一年期的央票重启,金先生觉得是不是一种政策微调的信号?

  金岩石:政策的微调,无论在宽松还是扩张期都会存在。我们关心的是政策基调,当我们从稳健突然间变成从紧,这就是2007年,那么引发了一个整个股市的崩盘,像雪崩似的崩盘。它是一个政策基调的变化,那么在这样一种变化当中,股市和楼市会出现暴涨暴跌。暴涨暴跌的源头,就是我们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它经常会翻云覆雨,微调你不怕,手哆嗦是可以的,但是翻云覆雨是不行的。

  王志安: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至少半年的时间里头,这个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改变,也要有效地调整钱的流向,不能把这些钱大多数都流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应该让这些钱更多地进入到生产领域,或者是其他的文化消费领域。因为在股市和房市,我觉得这是一个双刃剑,不是说必然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涨,就一定能够带动消费,股市的增长不是每一个人,平等地分享到了股市增长的收益的,股市和楼市的繁荣,未见得直接会拉动消费。

  金岩石:这个问题我基本上持反对态度,我们把房地产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为它带动着五六十个分支行业的发展,当我们看到股市和楼市的繁荣,立刻看到了钢价、水泥和各个关联产业价格的恢复。

  主持人: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广大买不起房的消费者,他们的痛苦。

  金岩石:房市的第一个阶段,哪一个国家能让所有人都买房子,至少在90年代,成为有房阶层也是受到美国普通人尊重的。那么如果我们在一个楼市刚刚起步的第一阶段,我们就期望所有人都能有房子,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我们退回到单位分房,经济适用房就是一种变相的单位分房制,这里边会产生多大的腐败,我们以后可以罄竹难书。

  王志安:我也反对经济适用房。

  金岩石:坚决反对这个东西。

  王志安:但是关键是,现在我们的房地产价格的速度上涨过快,导致了我们一般购买力的人,进入这个市场都较困难。

  金岩石:当任志强说我就是给富人盖房子,这是极端,但是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是国家政策。美国是把房子放在CPI里边,国家为什么没有把房子放在CPI里边,说明国家没有把房子当做消费品,国家是把房子定义为投资品。

  王志安:我觉得这定义是有问题的

  金岩石:对,但是它代表了这个时期特殊的价值取向。现阶段买房子的主流群体,它是作为投资人买的,就是脑子里想的是溢价,心里边想的是居住,卖不出去了我自己住,但是一旦涨上去,他立刻会享受投资人的快乐。投资需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成为刚性需求的时候,你不要指望房价会低,它一定是按照投资品产生交易性的溢价。

  主持人:有没有可能呢,我们的货币政策有一些微调,比如说投入股市和楼市的,你刚才提到30%让它们能转向?

  金岩石:我觉得钱比人聪明,市场在更多的情况下,它是用无形之手告诉你,你让我去那儿我不去。比如说现在,你是一个国企的领导人,我是一个银行的行长,你是一个民企的领导人。好了,我现在为什么把钱贷给你呢,因为你是肥猪,往肥猪身上贴膘,这就是银行的本性。在这种情况下,他是瘦马,所以锦上添花、落井下石,这是银行的本性。但是锦上添花你能不要吗,你要,那么这时候你明明知道,你的主业没有赢利,那么你干什么呢,你去买地,为什么我们出现了“地王”现象,现在都是国企,2007年的“地王”是民企,今年的“地王”全都是国企,是因为银行往肥猪身上贴膘,钱跟着它拐弯了,市场的意志在发挥作用。

  王志安:金先生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市场派,但其实我觉得他的观点是矛盾的,如果真是一个不干预主义者,那么政府首先在面对这样的金融危机的时候,是不能多发货币的,你就让市场来调节好了。

  金岩石:我是坚定的凯恩斯主义者,凯恩斯主义者第一个原则,他承认市场,第二个原则,承认政府是市场的一部分。政府不能不解决就业问题,如果你不解决就业问题,你是失职的。而解决就业问题的密码,只能靠货币和债券,那么这时候投放量是政府管的,但是走到哪儿政府就是不管,这是凯恩斯主义。

  【小片三】

  尽管央行、银监会微调组合拳频发,旨在减缓市场上行的速度、抑制资产价格疯狂上行、甚至是给市场降温的利淡因素也曾引发股市的大幅跳水。但上行的大趋势依旧,泡沫通胀压力依旧挑动着每一个投资者的神经。而目前,CPI的下滑已持续了一段时间,据央行调查统计司预测,由于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尤其是食品相关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将加大,CPI将在9月底前停止下滑,此后还可能出现反弹。如果说货币政策立场的转变,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但转向的后果却令人堪忧。有专家指出货币政策紧急减速转向,必将导致人仰马翻;最佳方案应是在保增长和防通胀两个目标之间找到货币政策的适度点。究竟该政策微调还是政策转向?一场唇枪舌战的观点博弈依旧在继续。

  主持人:看起来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是到了可以转向的时候?

  金岩石:在高速盘山公路上,高速行驶的时候踩急刹车会导致翻车,这时候就要求你继续高速运转,关注你的方向盘,而不是踩刹车或者停车或者掉头。这时候如果掉头,我可以告诉你,上半年所有的成果前功尽弃。

  主持人:我看到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现在还在爬坡阶段,说不但不能踩刹车,甚至油门都不能松。

  金岩石:甚至还得放大,所以我想今年下半年,在保八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之前,在我们的脑子里边有三个关键数字,第一,股市不能掉到3000点以下,保持在高位盘整;第二,实现经济增长目标8%左右,25%左右的货币投放。

  主持人:您的三个数字非常明确,我们请王先生发表观点,同不同意?

  王志安:我们都知道凯恩斯主义的后果,有一个就是滞胀。一方面通货膨胀,但是另一方面呢,需求又不足,那么这种情况是最糟糕的局面。

  主持人:要防止需要做什么样的工作?

  王志安:我觉得它有几项指标,一个是CPI,一个是PPI。如果这些指标转正了幅度上涨还过快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相对危险的信号。

  金岩石:我同意,但是我可以现在咱们在电视上我讲,CPI一年之内不可能发生明显的……

  主持人:由负转正

  金岩石:不,转正是可能的,3%以内完全正常,为什么,中国的CPI是由农民和猪决定的。因为我们的取样商品,三分之二是农产品,单一商品占比最高的是猪肉 7.5%,所以我们戏称为,货币政策委员和猪一起开会,只要猪肉不发生大幅度变化,你不用担心。看中国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其实经济增长最好的时间,都是政策稳定,也就并不在于它高还是低,而是在于它稳定。天天拉抽屉,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会产生系统性失衡。我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界定为25%左右的货币投放,应当持续三年以上,这是我的观点,也不需要再浇油了,但是绝不能踩刹车。

  第三帕:宽松货币政策的“适度”之谜?

  【小片四】适度之谜

  无疑,对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而言,适度二字将是最大的关键,也是最大的难点。作为央行首次使用的词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学术界还没有提出规范的定义,历史上也没有借鉴的经验。如何理解适度宽松,成了货币政策走向的议论焦点。而围绕这个新鲜的政策取向,具体政策应该如何调整?让我们听听两位嘉宾的意见。

  主持人:市场表现怎样才能称得上是真正适度宽松?

  金岩石:货币增量不能低于10%,但是也不能高于30%

  主持人:实行这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不是过度宽松,是适度宽松,我们的市场或者政策上还应该有哪一些小小的改变?

  王志安:对于现在的市场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和下跌,跟人的预期有非常大的关系。其实有的时候,并不需要你改变什么,只需要改变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就可以。

  主持人:金先生觉得,有没有可能做一些小小的调整,基调保证不变?

  金岩石:微调是必然的,增速可以放慢一点放到20%,利率可以放大一点,然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频繁一点,这都是可以微调的。经过两三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内需培育起来,然后让外需在恢复的过程当中,我们形成一个均衡增长的模式,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今天选择这个政策要实现的目标,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个目标,而只是关注你赚钱太多了,我觉得那么政策就发生了方向性的误导。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两位所做的分析。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那么作为中国经济复苏的一剂猛药,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一些后遗症似乎也无可厚非,所以考量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我们刚才强调的适度,应该是最关键的一个词。如何在保持经济继续增长的同时,管理好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应该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下一个重大课题。而要解决好这个课题呢,显然需要我们更加长远和周密的思考。感谢收看本期的《22度观察》,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