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柳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3日 02:28  第一财经日报

  王羚

  ——两个男人和一个市场的情缘  

  一个农民的冒险

  1978年6月的一天,海城县西柳公社东柳村农民丁岐山背着一个篓筐悄悄地出了门。为了不被人发现,他还特地拿条麻袋盖在篓子上。

  丁岐山要做的是件在当时看来离经叛道的“坏事”——把女儿缝制的的确良裤子卖给邻村村民。身为前生产队长,不下地干活,带头搞资本主义这一套,那可是不得了的罪名。

  “西柳自古无集市,农民世代守田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丁岐山的举动对于当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有多么大胆。

  丁岐山之所以敢冒这个风险,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带领的打井人员出了事故,为了赔偿,他卖掉了自家的房子,一大家人眼看着饭都吃不上了。作为一家之主,他只有铤而走险。

  再三琢磨后,他跑到当时的鞍山百货商场,买回来刚上市不久的的确良、化纤布料,又买回裁剪书,让女儿照着书本学习做裤子,自己遛乡去卖。

  关于丁岐山卖裤子,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是说,他最初没敢在当地卖,而是把裤子背到黑龙江,利用原始的以货易货方式,换回来当地土产黑木耳,回乡后又把木耳卖给村民。后来他还曾到盘锦换大米回来卖。

  不管是哪种方式,丁岐山在他五十岁那年的冒险为当地农民开拓了种地之外的一个新领域。没有人想到,这条被逼出的而又因为漏网未被割掉的“资本主义尾巴”后来竟辗转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布衣类批发市场。

  首先改变的是丁岐山家的生活。

  “那时候劳动一天才挣3毛钱,一年一个劳动力才挣38块。但是卖一条裤子可以挣5块钱。我们家的生活很快就改善了。”丁岐山61岁的儿子丁所忠8月20日向CBN记者回忆说。

  丁家的变化让邻舍们眼馋。1979年,政策略有宽松,本村的农民就纷纷效仿丁岐山,缝制衣裤到四邻八乡去卖或者易货。

  当时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但人们心有余悸,仍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卖裤子。随着交易量的增加,无固定场所的私下交易已经成为一个买卖双方都感觉到的限制。这一次依然是大胆的丁岐山最早破冰。

  1979年的一个早晨,丁岐山早早起来,来到村旁一个河沟里,他早就看好了这里的地理位置(一旦来人检查,便于逃跑)。刚把裤子摆好,早听到消息的“老客”(当时对客户的称呼)就聚集过来。

  其他村民再度效仿。大家把河沟里的杂草铲掉,用树棍子、铁丝、砖头、石头建起了简陋的摊点。西柳服装市场的雏形由此形成。

  2008年,西柳服装市场全年交易额达到240亿元。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这里的服装已经覆盖到全国十多个省区,并远销亚、欧、非等国际市场。

  一个外地人的“淘金之旅”

  1983年春天,西柳露天服装市场已小有规模。

  一位二十四五岁的年轻男子从毛驴车上跳下来。他手里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旅行包,精明的眼神在四处寻觅着什么。

  这个市场虽然在行内名声颇响,但其简陋却让这个男人觉得有些失望。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找了块空地,将旅行包打开,亮晶晶的全部是当时流行的军装纽扣。

  三三两两挑选服装的人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没有几分钟,南方男人的临时摊点前就围满了人。

  这个男人名叫王顺法,当时是浙江台州一家日用品厂的销售员。偶然听同行说起鞍山有个露天服装市场,他灵机一动,想到那里一定对军装纽扣有需求,于是有了这趟淘金之旅。

  当时,一个军装纽扣在鞍山商店的价格是1毛钱,而王顺法从浙江背来的军装纽扣批发价只有两分几厘钱。不到两个小时,两万颗纽扣便销售一空,王顺法赚了近200元,而他当时的月工资仅有36元。

  从此,王顺法一发不可收,成为来鞍山淘金的最早一批浙江人。1984年,王顺法在老家拿到了“贩运许可证”,从广东、浙江等地运送纽扣到西柳来销售。再后来,他的弟弟、妹妹、儿子,陆续都来到西柳做纽扣生意。

  到上世纪90年代,王顺法就成了鞍山的“纽扣大王”,销售纽扣达1000多个品种。他本人也成为海城市浙江商会会长。

  据王顺法介绍,西柳服装市场最多的时候有上万浙江人来做买卖,现在少了一些。

  “一些人回老家干了,现在南方的发展形势也不错,挣钱机会也蛮多。”王顺法告诉CBN记者。

  至于王顺法自己,目前还没有回去的打算。2008年获得了编号为“001”的“西柳镇荣誉镇民”,这令他觉得心里很温暖。

  “从二十多岁开始,最好的年华都献给西柳了,现在对我来说,赚钱不是最重要的了,我要做些有意义的事。”王顺法说。

  他所指的有意义的事,就是履行会长职责,为几百家浙商做好服务工作。

  一个市场的梦想

  1984年的一天,一个官员模样、约有50岁的男子坐毛驴车来到西柳服装市场。赶车的老农可没想到,这位乘客是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正在海城挂职县委书记的李铁映。

  因为西柳服装市场的发达而带来不少客人的赶车老农随口向这位看起来很和善的客人发起怨言,咱这个偏僻地方能起来个市场多好啊,干嘛还要管制?

  据曾任西柳服装市场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李振菏回忆,李铁映亲自到了当时还被称作“乱坟岗”的市场,但是并没看见卖裤子的人们,却看见了摆在那里的石头和木板。这令他很受触动。

  这次微服私访之后,李铁映专门对西柳服装市场做了个特别的批示:“货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都可以进入市场,要物畅其流,财达三江。”

  一直处于半地下状态的西柳服装市场从此正了名,如虎添翼地迅速发展起来。到1994年,市场的商户已经达到8000多家,一个一米多宽的“档口”一天能卖1000多条裤子。除了东北三省,来自内蒙古等北方区域的客商都来此批货。

  到2008年,西柳服装市场的商户已有16000多家,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采购商群体,市场年交易量超过240亿元。

  据市场管理人员介绍,过去多是从南方进货,目前西柳服装市场的主打产品——裤子已经形成逆流辐射,有不少向南方沿海省市出货。

  西柳服装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当地已拥有以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为主导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年工业总产值80亿元。

  昔日毛驴车早已不见,150多条客货运输线路每日往返客货班车450多辆,平均每月货物吞吐量80万吨。由于客商云集,镇内各类饭店、旅馆600多家。另外,7家金融机构的56个商业网点,为繁忙的交易提供服务支持。

  2009年,西柳服装市场又将迎来新的跃升。由浙江民营资本总投资为100亿元的西柳中国商贸城正在施工之中。完工之后,26层的商务楼、5层的辅楼将代替以前的二层篷盖式结构,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商贸城。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面对红火的西柳服装市场曾经感慨:“小城镇不小,大市场真大。”西柳服装市场这个北方的奇迹见证了市场让人瞠目的巨大力量。本版部分图片由鞍钢集团、鞍山日报提供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