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危机传导:在金融关系纷繁交错的年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3日 02:25  第一财经日报

  田大伟

  位于纽约曼哈顿第5大道和42街交叉口人行道上的擦皮鞋摊,近日来的生意又恢复了往日的红火。在与笔者的交谈中,擦皮鞋摊老板表示:“金融危机影响了我的生意,好在现在开始好转,希望金融危机再也不要发生了。”

  与擦皮鞋摊的生意相对照,当前美国很多经济指标也表现出危机已经过去的迹象。先是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 )的报告表明,7月份美国二手房销量环比增加了7.2%,到达了2007年8月份以来的新高;接着美国商务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的最新数据也显示了美国7月份个人支出连续第3个月上升;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8月底则发表了全球经济开始走出衰退的乐观预期。然而,在市场弥漫着积极信号的同时,消极的信号也闪烁其中。8月28日,美国3家银行的倒闭使得2009年以来美国倒闭的银行数量增至84家,而2008全年美国倒闭的银行也只有25家。因此,危机是否真的过去了?这确实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两年来危机的跌宕起伏中受到些启发。

  这场危机被人们习惯地称为“次贷危机”,它是由美国次级房贷违约率的大幅攀升为诱因,迅速蔓延到金融市场,并扩散到实体经济的一场以美国为核心,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金融经济危机。危机的苗头出现在2006年,而2007年8月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出手救市则被普遍认为是危机爆发的标志。时至今日,整好两年。

  在2006年7月,美国房价便开始下跌,房贷违约率大幅攀升。此时美国房产投机市场已经注意到了潜在的风险。正如全美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前首席经济学家莱赫(David Lereah)所说:2006年大量投机资金已经开始悄然退出了投机性房产市场。这一切与笔者2008年5月在伦敦与巴克莱银行(Barclays)的讨论中听到的一样,当时整个市场并不是对风险一无所知,只是大家对风险到来的时间意见不一。在这个金融关系纷繁交错的年代,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公开挑明这种风险。而风险的聚集并没有随着人们的警觉而减弱,反而越来越大。在重压下,美国第二大次按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成了次贷危机的先期牺牲品。该公司从2007年2月13日发出上一年度四季度盈利预警,到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居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可见危机到来的迅猛。紧接着股市大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旗下的基金濒临瓦解,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 Corp.)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等等。在这个金融链条中,与次贷有关的金融机构第一批倒下。

  也许是多年蒸蒸日上的金融市场环境过于令人沉醉,2007年上半年发生的金融风险系列事件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而危机的蔓延却不会因相关部门反应的迟缓而收敛。2007年8月9日起,美联储终于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资金从而拉开了这场美国历史上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的大幕。随后,在美国政府和世界各国央行异乎寻常的紧急干预下,市场在一个个惊讶中平稳地度过。即使是来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收购,也因在市场的预期之内而没有带来过度的市场反应。哪怕当时就有人指出雷曼(Lehman Brothers)可能是下一个。记得笔者在2008年4月与一位在华尔街投行工作了十几年的朋友聊天时,他甚至提到对现有工作的不满想换家公司。当同年10月笔者再去拜访他时,这时的话题已不是换工作,而是如何保住工作了。这之间的变化正是从2008年7月开始,集中在9月份爆发的金融危机第二波。

  9月的风暴使得金融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张,正如媒体事后披露的那样,华尔街在雷曼倒下后遭到了恐怖的电子挤兑。美国政府再也不会让下一个雷曼倒下了。因此,很多人认为,随后的日子里之所以没有出现下一个更大的雷曼不是因为危机的好转,而是因为美国政府大包大揽的救市政策。事实上,危机的大棒已经挥向了商业银行。花旗集团(Citigroup),这家美国银行业昔日的霸主首当其冲。2008年10月花旗不得不接受美国政府250亿美元的援助,11月又是200亿美元的注资。而2009年1月花旗零售业和投行业的分离,以及2月美国政府的再次注资都未能挽回6月份花旗被剔出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命运。唯一的好消息是花旗仍然站立着,虽然它的周围躺满了印地麦克银行 (IndyMac)和华盛顿互助银行(Washington Mutual)这些达不到“大到不能倒闭(too big to fail)”标准的昔日同行。在这种风声鹤唳的环境下,美国银行(BOA)、富国银行(Wells Fargo)等银行业巨头也都在瑟瑟发抖。

  正如美国前财政部部长保尔森(Hank Paulson)的助理卡什卡里(Neel Kashkari)在沃顿商学院的讲演中所称:“我们之所以优先给较健康银行注资,是因为这些银行拿到钱后可以重新发放贷款,而不像问题银行那样用来还债。”如果像卡什卡里所说的那样银行不提供或紧缩贷款,那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其实危机下一个吞噬的目标已经锁定了美国的汽车业和钢铁业。2009年的前几个月,金融危机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美国汽车业三巨头。美国这种主要依靠信贷的汽车生产销售模式随着华尔街资金融通能力的丧失而土崩瓦解。克莱斯勒(Chrysler) 4月30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 6月1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此时的福特(ford)也是徘徊在破产的边缘。根据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提交给法庭的破产申请文件显示,若其无法支付账款,那么其破产可能给美国钢铁公司带来近6900万美元损失。美国钢铁协会(American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的报告则显示美国钢铁公司2009年一季度亏损4.39亿美元,产能利用率仅为38%。在美国建筑、汽车和钢铁业相继沦陷后,谁还能否认次贷危机已经深入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了呢。

  回顾整个危机的传导过程,从投资银行到商业银行,从金融领域到实体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信心。也正如温总理所说,在危机面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就在花旗摇摇欲坠的2009年2月,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Department of Treasure)开始对美国19家主要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这一措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关注。5月7日,经过美国政府与银行们十多天的闭门磋商后,压力测试结果公布了,情况好于预期。或许有人质疑整个压力测试过程中的严谨,但最为重要的是市场的信心建立起来了。于是,就连曼哈顿第5大道旁的擦皮鞋摊摊主也对日后的生意充满了期待。

  (作者为留美金融学博士,CFA)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