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艾肯格林
在本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少有的几个获益者。仅在两年前,它的规模还一再被裁减,甚至有人严肃地提出是否应该将其关门大吉。但随后,IMF的地位不断上升,IMF的成员国已同意将它所掌控的资源扩大到目前的三倍,同时还可以自行融资发行债券。看来,IMF又重获生机了。
但是,经济危机不可能一直发生下去。同时,IMF的批评者也不可能消失,他们只是暂时闭嘴而已。如何明确自身的定位,是摆在IMF面前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目前舆论一片大好的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
IMF的第一个任务是帮助那些国内的国际收支平衡出现危机的国家。这些国家只有向IMF求援。当然,他们获得援助的代价就是调整国内的政策方向,有时候附带条件相当苛刻。这也是IMF为了保护自身投资人利益的无奈之举。
IMF受人指责的问题是,有时候为了讨好某些“友邦”和扩大影响,IMF对外宣称同意将附带条件更加“合理化”。此举显然有点多此一举。实际上,由于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的,所以IMF也必须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
IMF的第二个职责就是全球储备中心。一般来说,国家保持外汇储备是为了避免金融动荡的发生。不过对于本身就不富裕的国家而言,这样的代价会很大,因为这些资金原本可以用作投资或是消费。更为糟糕的是,近期发生的全球金融动荡使得一些国家有了进一步增加储备外汇的趋势。
如何在不同时期把这些外汇储备管理得更加有效呢?IMF可以担当此重任。具体的做法是,一些国家可以通过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向IMF借到资金,最高数额可以达到配额的5倍,而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前提是这些国家的国内财政政策必须相当稳固。借贷的过程仍然有一些相对冗长的程序。目前只有墨西哥、哥伦比亚和波兰正在申请之中。
由于IMF的资源有限,申请的过程难免复杂一些。但随着IMF的资源被扩充到原先的3倍,上述问题不再存在。IMF应该对相应的国家进行分类,自动作出评级打分。
IMF的第三个职责是全球宏观经济的监管者。近期的事件表明,在整个国际金融出现问题之前,应该有一个机构发出警示。20国峰会集团建议由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下称“FSB”)来担此重任,FSB是由20国集团中的各自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组成。而IMF和世界银行的金融资产评估机构联手,充当辅助的角色。
但为什么是FSB担此重任呢?目前大家还在为此争论不休。而IMF凭借着广泛的代表性和数量庞大的专家团队,本应担此重任。
当然,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可能不情愿把自身的职能交给一个国际组织来执行。不过,这种做法显然不太明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当然需要一个宏观的监管者,而不能是由各自国家监管机构松散地叠加起来。各国的决策者可能并不信任IMF,原因是它没有准确预报本次危机的发生,如果是这样的话,IMF就更应该做出成绩来,重新确定自身的地位。
这就顺理成章地“来到”了IMF的第四个职责——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一些大国的错误政策走向提出警告。从一般常识来说,小国只能是市场的跟随者。但当某些国家的货币是全球流通货币时,一旦这些国家需要更多的资源,它们就可以简单地多印钞票。不仅市场规则对他们不起作用,IMF也拿他们没办法。因为他们的钱不是IMF给的。
但是,次贷危机的发生说明大国们的政策走向可能引发全球金融系统的危机。IMF本身就是这些大国的产物,自然不会发出不利于他们的声音。如果IMF要一个光明未来的话,它就必须对像美国这样的大国严重的经常性赤字、飙升的房价等发出明确的警示,而不只说无关痛痒的言语。
最后,IMF需要协调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如果未来的特别提款权,作为超国家的货币单位,能够取代单个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IMF必须主导这个过程。特别是在过渡阶段,IMF更应义不容辞地发挥领导作用。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所有有关国际金融体系的创新性想法都是由联合国、唐宁街10号和中国提出的。IMF一直还保持着沉默。
危机还历历在目,机会也正在慢慢远离。今年10月初,IMF董事会将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议。如果到那时IMF还没有明确自身的定位,大好时机真的就会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 Project Syndi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