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60年]格尔木:天路的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2日 02:01  第一财经日报
[新中国60年]格尔木:天路的起点

创业期的工棚-摄影章轲


[新中国60年]格尔木:天路的起点

风雪护路


[新中国60年]格尔木:天路的起点

格尔木运输公司二分公司


[新中国60年]格尔木:天路的起点
格尔木新建的将军楼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摄影章轲。

  章轲

  格尔木很好写,因为格尔木人格外纯朴。

  不论是市委书记王西秦,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易竑炜、建设局局长赵锡铃、旅游局局长陈旭,还是普通的出租车司机袁丽,他们都热情好客,会一股脑儿地把你想知道的事都告诉你。

  格尔木也很难写,因为很难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她。

  在记者的草稿纸上,为格尔木列出的关键词竟然写了满满一页:高原新城、旱码头、盐湖城、青藏高原、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昆仑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三江源、昆仑玉、沙漠戈壁、沙漠胡杨、慕生忠、将军楼、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循环经济、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

  从2006年起,CBN记者先后4次走访格尔木。这里给人太多的情感和想象空间。

  但有一条脉络始终贯穿着格尔木近60年的发展史,那就是连接格尔木与西藏拉萨、总长3916公里的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

  有人说,格尔木因青藏公路而生,因青藏铁路而长。格尔木一切的兴衰荣辱,一切的酸甜苦辣,都凝结在这两条路上。

  为了这两条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数的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献了青春,献子孙”;无数的人聚集到这里,寻找和创造自己的创业梦想。当无数的人悄然离开后,留给这里的是宁静、沉寂、萧条与悲怆。

  无数的人依然坚守在这里,正如这座正在变绿、长高的城市。坚守的人开始收获喜悦,开始品尝生活在一个高原现代化都市的欢愉与幸福、现实与梦想。

  这里是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起点,同样也是格尔木人创造新生活的基点。从“旱码头”,到“高原现代工业新城”,格尔木正在闯一条世人从未走过的新路。

  “我当时经常开着解放牌卡车,从柳园拉上货,返回格尔木,再到拉萨,每个月都要跑上几趟。”苏经明说,货物五花八门,“粮食、农机、水泥、化肥、玻璃、百货、钢材、茶叶……只要是西藏需要的物资,都要拉过去。”

  青藏公路上的两代司机

  8月6日,格尔木市南郊,海拔3080米的青藏铁路起点——南山口。

  与铁路并行的,是被沙漠和戈壁裹挟着、被称作“天路”的青藏公路。

  趁着记者拍片的机会,20多岁的袁丽像出笼的小鸟,欢快地在铁路的枕木上扭动着身子,来回奔跑。她是送记者来的出租车司机,浑身上下充满着青春与活力。

  袁丽长得很漂亮,被人称作“格尔木史上最美的出租车司机”。袁丽很喜欢笑,笑的时候又嫌自己的嘴巴大,于是,便用手指将两边的嘴角都挡上,让记者拍她的“樱桃小嘴”。

  和许许多多生活在格尔木的人一样,袁丽也是个外来户。7年前,她从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附近的一个村子搬到格尔木,她的爱人在距离格尔木100多公里的矿区上班。袁丽不愿意在家闲着,到格尔木后便上了驾校,凑钱买了一辆桑塔纳,当上了出租车司机。

  “好的时候一天能跑200多块。”袁丽说。格尔木市出租车的起步价只有5元,基本上可以到达城内任何一个地方。

  在格尔木,像袁丽这样的女出租车司机为数众多。一位司机告诉记者,白天在街上跑的出租车,70%都是女司机,“白天老婆开,晚上老公开”。这说明格尔木的社会治安不错。

  与袁丽那种青春、乐观相比,张帮福、苏经明、何全礼三位老司机则深沉得多,言语间略带伤感。

  这三位司机住在格尔木市区西北部一个30多年前建造的老宿舍区。宿舍区都是低矮、砖瓦结构的平房,东西向排列着,像是建筑工地旁边的工棚。

  “这是西藏驻格尔木运输总公司第三分公司的家属区。”张帮福告诉记者,“说起来,我们已经是在青藏公路上跑车的第二代了。我们的父辈们有的是驼工,有的是第一批在青藏公路上往西藏送货的司机。”

  1953年,为保障西藏军民的粮食供应,中央委托西北局组建由慕生忠将军任政治委员的西藏运输总队,担负向西藏运输物资的任务。运输总队从青海、甘肃、宁夏、内蒙调来大批干部,招收1200名驼工,购买了28000峰骆驼,开始往西藏运粮。为接应驼队,在格尔木设立了转运站,搭起帐篷,安营扎寨。

  由于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加上长途跋涉,致使大批骆驼死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内地和西藏的交通问题,就必须修一条通往西藏的公路。

  1954年初,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彭德怀的关怀下,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修筑青藏公路。同年5月10日,慕生忠、任启明、邓郁青等组织筑路大军,从格尔木开始了青藏公路的修建工程,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将公路修到拉萨,同时修通了敦煌至格尔木的敦格公路。

  1955年5月11日,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决定在格尔木成立青藏公路管理局(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前身),以格尔木为依托,负责青藏公路的养护,同时承担进藏物资的运输。从此,开始了格尔木西藏后勤基地的建设。

  据《格尔木市志》记载,到上世纪90年代,格尔木西藏后勤基地已成为格尔木城市的一部分,从市区的西北到西南,沿盐桥路分布着43个西藏派驻格尔木的独立单位,其中地厅级1个、县团级13个、独立科级29个,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成为西藏在区外的最大基地。西藏6个厅局、8个公司在格尔木设有中转站,每年85%的进藏物资和90%以上的出藏物资都从格尔木中转,绝大部分邮件也从格尔木进藏。格尔木也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旱码头”。

  今年52岁的苏经明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运输总队非常红火。“我当时经常开着解放牌卡车,从柳园拉上货,返回格尔木,再到拉萨,每个月都要跑上几趟。”苏经明说,货物五花八门,“粮食、农机、水泥、化肥、玻璃、百货、钢材、茶叶……只要是西藏需要的物资,都要拉过去。”

  而当时的青藏公路还是沙石路面,路况非常不好。到了冬天,更是难走。“哈口气,眉毛都能冻到一块。”苏经明说,冬天最怕的是大雪封山,一封就是十几天。

  1985年春节后的一天,苏经明开着货车准备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天快黑时,雪越下越大。当时,苏经明非常困倦,便把车停在路边,想打个盹儿。刚一合眼,就听到有人敲车窗,“还不赶快走,大雪马上就要封山了。”苏经明立刻惊醒过来,等他开车赶到山口时,大雪已经在公路上形成了一道近1米高的“雪梁子”。

  “前面的车冲了几次都没有冲过去,要是雪再下半个多小时,就彻底过不去了。”苏经明说,他当时非常着急。于是叫前面的车让开,“我来冲!”苏经明清楚,自己的车况比前面那辆车要好,万一冲不过去,后面的车也能想办法把他的车拽出来。

  “狠狠地踩着油门,紧紧把住方向盘,我一把就冲过来了。”苏经明至今还有些后怕。因为那场雪非常大,要是被堵在海拔5200多米的山上,缺氧、寒冷、饥饿,能不能安全回来都成问题。

  何全礼告诉记者,当时给西藏送货都是上面安排的,只管跑车,什么都不愁。但到了80年代,运输市场化后,个体运输竞争力更强,运输队越来越没生意了。到了2003年左右,运输队的汽车陆续被淘汰,人员由西藏交通厅负责分流安置。

  之后,张帮福、何全礼退休了,苏经明被安置到运输总公司第三分公司仓库当保管员。“尽管汽车早就报废了,但备用的零件都还在,有些还是进口零部件。”苏经明说,这些东西一样都不能少,等公司破产清算的时候,要有实物抵帐。

  苏经明前不久也退休了,三位老工人如今靠着退休金过日子。由于享受的是西藏的工资标准,退休金还算不少。苏经明每月能拿到1100多元退休金,这在格尔木算是中上水平。

  苏经明的老家在甘肃,何全礼的老家在河南,他们说,老家已经没有什么家产了,回去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调到西藏的可能性也不大,他们会一直留在格尔木。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格尔木的运输业再次改变:进出藏物资的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为主变成铁路运输为主,大量的人流、物流通过铁路运输直接进出西藏,格尔木原有的铁路专用线和仓储设施大量闲置,大约80%的车辆退出青藏线运输业,2500多名从业人员另谋职业。

  “应该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格尔木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是短期的。我想这种短期影响将很快消除。”格尔木市市长朱建平此前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在格尔木采访时也注意到,与2006年相比,格尔木的人气明显旺了许多,绝大多数宾馆天天客满。据格尔木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8年,格尔木共接待游客6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4亿元。

  “今年肯定会超过这个数字。”格尔木市旅游局局长陈旭说。

  高原上崛起的工业新城

  在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汪贵元的办公室里,有一幅特殊的地图:

  计划提取氯化钾后,每年生产300万吨钾肥,7万吨氢氧化钾、20万吨硝酸钾和8万吨碳酸钾;提取氯化钠后,每年生产100万吨碳酸钠、50万吨氢氧化钠、10万吨硫化碱;提取氯化镁后,每年生产5万吨氧化镁、1万吨氢氧化镁和10万吨金属镁。在提取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气与天然气等资源结合,再进一步生产120万吨聚氯乙烯(PVC)、66万吨尿素、70万吨甲醇、10万吨ADC发泡剂等产品。

  通过这一系列的利用和再利用,实现盐湖化工与天然气化工的结合,实现了单一到多元、无机到有机、有机到精细化工的新跨越。整个生产流程中原料和副产品闭合利用,产业链自然延伸,盐湖固有的资源优势和先进工艺技术优势与装备优势结合,绘就了一幅活生生的循环经济运行图。

  盐湖集团是格尔木历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半个世纪前,当勘探队员们在察尔汗盐湖发现储量巨大的钾盐时,整个格尔木地区还是一块不毛之地。

  在盐湖集团的展览馆,记者看到一个用盐块搭成、四处透风的小屋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建设者们就是住在这里,忍受着淡水奇缺、严寒酷暑、吃不到新鲜蔬菜等困难,土法上马,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袋钾肥,填补了国内钾肥生产的空白,并最终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到目前,格尔木生产的钾肥产量已占全国钾肥总产量的95%。

  汪贵元告诉记者,“盐湖集团的目标是从‘十一五’中后期到‘十二五’前三年,全面启动和实施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促进盐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发展钾盐、钠盐、气盐、镁盐、锂盐五大产业。”

  而按照格尔木市委、市政府的构想,通过产业链接,形成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多产业横向扩展与资源精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型工业体系,以及副产品和废弃物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循环圈,由此构建起循环经济工业体系链。

  200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列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和“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循环经济试验园区,格尔木也由此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战场。

  格尔木市委书记王西秦介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格尔木提出了“紧紧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着力构建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油气及盐化工、钢铁一体化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联动体系,把格尔木打造成为青藏高原盐化、石化、钢铁多产业聚集区”的思路。

  根据这一思路和目标,格尔木编制了《格尔木市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开展了《盐湖资源开发及油气化工产业链高级化研究》等循环经济课题研究,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

  到目前为止,格尔木已建成和开工了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盐湖金属镁项目和中浩公司甲醇、胜华矿业和庆华矿业铁矿采选、球团及格尔木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循环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盐化、石化、冶金、特色轻工业四大循环工业产业链初步形成。

  昔日的沙漠戈壁上正在崛起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1978年,格尔木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3421万元。2006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2008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1.8亿元,比1978年增长589倍,年均增长23.7%。

  1978年,格尔木地方财政收入只有534万元,但到了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已经增加到68439万元。这其中,来自工业方面的收入占了绝大部分。

  王西秦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格尔木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3.6%,拉动GDP增长12.2个百分点。

  格尔木经济中另一个亮点则是旅游业,它被王西秦称作“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

  从“昆仑山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察尔汗盐湖,到长江源头沱沱河、野牛沟和西王母瑶池,陈旭说,所谓青藏铁路沿线的旅游景观,绝大部分都在格尔木境内,全部由格尔木进入。

  陈旭曾在格尔木市文联工作过,酷爱诗词和书法。在他的办公室里,陈旭打开电脑,给记者播放他亲手作词的《格尔木之歌》。“我们正准备依托青藏铁路,将沿线的旅游景点整体打包,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陈旭对记者说,格尔木今年已经在北京、成都、敦煌、拉萨签订了总额为5100多万元的投资协议,与开发商共同开发旅游资源,目前正在抓紧落实。

  不过,陈旭承认,“真正要人家掏出钱来投资建设,难度还比较大。”

  与旅游景点建设相比,因奥运奖牌而声名鹊起的昆仑玉的开发要火爆得多。8月4日,陈旭亲自带着记者参观了格尔木玉石交易市场和昆玉公司。据他介绍,每天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玉石商人都会在一块不足1000平方米的场地上进行玉石原料交易。

  “2006年,每公斤昆仑玉石约200元,但是到了2008年,价格已经涨到2000多元,翻了10倍。”格尔木宝玉石公司原生产科科长马骥告诉记者,奥运会后,认可昆仑玉的人多了。一些上好的玉石价格每公斤甚至涨到1.8万元~2万元。

  在青海省规模最大的宝玉石生产加工基地——格尔木昆玉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一块数吨重的昆仑玉石已经被北京一家单位购买,即将启运。

  眼下,青海省已经把昆仑玉的开发列为旅游业的核心和产业发展重点。今年7月下旬,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在考察格尔木时,明确要求“特别要做好以昆仑玉为产业链延伸出的下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切实利用好昆仑玉资源,要在资源的分配上形成完善、合理的机制。政府部门要在产业布局上做好规划,以政府为主导,提高昆仑玉制品附加值,发展壮大昆仑玉产业。”

  从戈壁滩到沙漠绿洲

  格尔木市副市长王伟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近年来,中国盐湖城、瀚海明珠、新兴工业城,一系列名称成为格尔木的代名词,但都不能真正体现出格尔木的特色。那么,格尔木的特色是什么呢?就是沙漠绿洲。

  1954年春,慕生忠带领着千余人的筑路大军来到格尔木河畔时,这里没有一棵树。扎下大本营后,慕生忠领导筑路勇士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西宁运来几车柳树枝,在格尔木河两岸栽插。

  慕生忠回忆说:“我们在青藏公路工程管理局招待所的‘房’前‘屋’后遍插柳枝,并给它起名‘望柳庄’。有人不解,我回答说,眼下只是希望,将来就是一大胜景。”

  如今,第一批建设者种下的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慕生忠亲手栽下的树也在“将军楼公园”里被妥善保护起来。

  今年6月25日才正式开园的“将军楼公园”占地9.8公顷,绿化面积5.2万平方米,种植乔木6000株、灌木76.2万株、花卉28.9万株。园内还坐落着具有纪念意义的慕生忠将军雕塑、反映当年筑路大军艰苦开路的群雕“筑路忠魂”、反映军垦拓荒的雕塑“铸剑为犁”、反映昆仑文化的雕塑“巍巍昆仑”和民族团结的雕塑“和谐”等等,已经成为格尔木市民一个新的休闲娱乐之地。

  眼下,祖籍浙江台州的格尔木市建设局局长赵锡铃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是种树。他对记者说:“在我们老家,往地里插根扁担都能发芽。在这里,哼!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孩子都难!”

  格尔木周边到处都是戈壁滩、大沙漠,气候寒冷、风沙肆虐,无霜期短,土壤(几乎没有土,都是黄沙和砾石)盐碱含量极高,适生树种少。想知道一棵树是否成活,要观察3年。

  技术人员向记者描述了在格尔木种树的过程:

  首先要在戈壁滩上平整土地,之后是浇水漫灌压碱(这里的土地盐碱含量高得吓人。随便找块荒滩,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然后是施肥、翻地、挖树坑(格尔木的树坑不好挖。尽是鹅蛋大小的砾石,一镐下去震得人虎口发麻。树坑的标准要达到1米见方、1米深)。坑挖好后,还要先垫20公分砾石(起透水、隔碱作用),再垫10公分细沙土,对树苗进行修根、消毒,把树植入坑中浇定根水(生根液),还要从几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外运来土壤填入树坑,插上竹管(使树苗根部透气),最后给树苗注射营养液(根茎上方60公分~70公分处)。此时,一棵树才算种好。

  由于大部分树种来自内地,地区性气候差异大,即便是成活的树木也会经常染上病虫害。在格尔木市建设局大门的街道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青杨。赵锡铃从地上捡了一根小木棍,在青杨树上一块霉烂地方抠了几下,“你看,这都是病变。”

  赵锡铃告诉记者,格尔木市区每年约有20%~30%的树木患有病虫害,特别是街道两边的道路林和一些单位的树木,发病较严重。

  “从2002年起,我们就开始大面积更换树种。用旱柳、棉柳、金红柳、白榆等树种更换青杨。”赵锡铃说。

  与此同时,格尔木还在城市外围实施了城防林建设、生态一期工程建设、万亩林建设等,使城市外围人工林面积达到4万余亩。2001年又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

  截至目前,格尔木累计完成野生林管护及人工造林任务628万亩,累计投入资金4085万元。2003年,格尔木提出三环绿化战略:即以城市外围防护林为外环,以城市道路、广场、街头绿化带为骨架,以各单位庭院绿化为内环。2005年至2008年4年间,完成了机场路绿地景观建设项目和东、南、北出口绿地景观建设项目,格茫公路绿色通道以及昆仑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绿化。

  统计显示,“十一五”以来,格尔木累计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效益补偿628.2万亩,人工造林4.2万亩,封滩育林8.6万亩。城市周边荒山种草11.4万亩,栽植适生树苗近600万株。

  2008年,格尔木市区沙尘暴共5次,比近30年的平均次数少8.4次。降水量43.5毫米,比近30年的平均值多0.7毫米。

  2006年,格尔木市区园林建设投资820万元,2007年增加到3726万元,2008年达到5765万元,今年上半年已完成投资2560万元。目前,城区绿地总面积达8175亩,城市绿化覆盖率18.98%,绿地率18.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1平方米。目前,格尔木已成为青海省级园林城市。

  2006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格尔木视察时,望着满目葱翠的城市曾动情地说:“格尔木是一座优美整洁的城市,格尔木在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子孙后代多留了一片片绿荫,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丽。”

  在日前召开的中共青海省委第十一届六次全委会上,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谈到格尔木时,也满怀激情地说:“有志者事竟成。大志成大业,小志易小满。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新青海,是当代青海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每一个青海人都要为之坚定信念,为之勇于担当。”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