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油企融金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1日 20:01  中国石油石化

  石油和金融结合,可以为企业发展寻求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跨行业协同效应。这就是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产融结合”方面频频出手的原因。

  金融危机下的掘“金”潮

  石油和金融结合,可以为企业发展寻求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跨行业协同效应。这就是中国石油在“产融结合”方面频频出手的原因。

  ■文/本刊记者 石杏茹

  巍巍昆仑,曾被古人认为是离天最近的地方,那里产生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如今,中国石油正在创建昆仑神话的另一个篇章—石油金融“昆仑系”。

  说起“金融”,哪怕菜市场小贩、家庭主妇对这两个字都不陌生。无它,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就是由一场“金融风暴”引发的,这让人们谈“金融”而色变。在这非常时期,中国石油却频频向金融产业扩张,3个月时间内相继收购克拉玛依银行、金港信托公司并将成立金融租赁公司,掀起了一轮 “产融结合”的热潮。一系列动作引来褒贬声一片。

  进军金融“不差钱”

  也许是因为昆仑山下的苍茫戈壁是中国石油的主战场之一,也许是因为中国石油人具有昆仑山一样高大、沉默、坚韧不拔的性格,中国石油把自己旗下的金融帝国分支命名为“昆仑系”。

  2009年4月底,中国石油收购了克拉玛依商业银行,并将其更名为昆仑银行;7月1日,中国石油收购的宁波金港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昆仑信托,正式挂牌;中国石油还在与重庆银行协商,联合设立一家注册大型金融租赁公司,拟于年内挂牌成立。据说,它将来还要发起设立或者收购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如果不出意外,中国石油将形成同时拥有银行、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社会化金融板块框架,真正实现打造金融帝国的梦想。正如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宪生所说,“中国石油集团的金融版图框架大体形成了”。

  其实,早在“昆仑”大厦框架形成多年之前,中国石油就已组建中油财务公司,开始了自己的金融探索之旅。但在此后数年时间内,中国石油在金融领域的拓展鲜有动作,2007年与珠海商业银行达成的重组协议还以失败告终。

  时间的巨手翻到了2009年,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但是一切开始发生转变。中国石油集团全力奔向产融结合的主战场,在几个月内形成了“昆仑系”金融板块的大发展。出于对产融结合的原始恐慌,有声音认为,中国石油高层领导欠缺考虑,中国石油没有必要“冒这个险”。

  不可否认,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尚处于表面的原始阶段,缓解资金流压力、争取从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依然是目前不少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最主要因素。但是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孟庆轩教授却说:“中国石油进军金融行业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和能源两个行业具有互补性,融资不是中国石油的首要甚至重要目的。石油和金融结合可以为企业发展寻求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跨行业协同效应。”

  的确,中国石油这艘超级巨无霸的融资渠道广泛,无论是债券的发行还是银行贷款的发放,它都是优质客户。中国石油自身的资金积累也比一般企业丰厚。在孟庆轩看来,“不差钱”的中国石油在油价不稳、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如果要成为永续的一个盈利组织,必须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有灵活快速的切换渠道。加快发展金融板块可以避免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至于速度的快慢并不是问题,因为速度不是衡量好坏的标准。中国资金管理行业资深专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产融结合与风险控制”课题组专家成员、九恒星总经理解洪波举例说:“孩子在初学走路时,都会跌跌撞撞。如果步子太慢肯定会摔跤,步伐稍微快一些反而不会摔倒。”

  盼得政策东风来

  尽管众说纷纭,中国石油进军金融板块还是得到了监管层的大力支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投资系教授冯晓琦说:“今年以来国资委对产融结合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国资委强调了产融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资委对产融结合的重新认识,为石油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国资委早在今年4月就展开了针对央企产融结合的调研,还专门召集了几大央企进行座谈。5月,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在中国石油调研期间指出,产融结合是央企培育国际竞争力、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闻弦歌而知雅意,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主管部门放开手脚后,自然加快了进军金融的步伐。

  众所周知,国资委对央企的产融结合之路一直持谨慎态度。2006年7月开始实施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央企在境内的产权收购及投资均应上报国资委。央企对非主业的任何一分钱投资都应上报国资委。就是在去年7月,国资委还表示,将严格控制中央企业并购重组行为,并给央企重组划定了“三条红线”:不符合主业投资方向的坚决不准搞,超出自身投资能力的坚决不许搞,投资回报率太低的坚决不准搞,并严禁企业违规使用银行信贷资金投资金融、证券、房地产、保险等项目。

  时隔仅一年,国资委态度为何发生这么大的转变?

  对此,孟庆轩教授的解释是,海外并购的大量案例让国资委领导感觉到,除了政治背景、国家背景、政府背景外,金融支持也非常重要。国资委认识到目前国企进军海外时不能发挥金融产业的协同效应。如何使产业、金融两条腿走路,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在解洪波看来,国资委支持国有企业走产融结合道路的基本决策从来没有改变过,只不过各个时期的重点不同。过去,金融监管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操作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失败,所以当时国资委重点强调怎么去控制风险。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大家也认识到财务公司的风险是相对可控的,决策层自然会有触动。他还透露,以前的谨慎态度是因为银监会对国企产融结合不太积极。因为银监会精力有限,它前些年的工作重点是处理银行坏账。这两年我国的金融业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许多大银行已经排到世界前列。银监会的精力也开始往企业金融方向转移。

  企业发展必由路

  在很多专家看来,目前金融与产业的割裂状态已经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掣肘。最近的案例就是中铝收购力拓。

  今年初,力拓财务出现了问题,才有了并购之议。到了8月,金融危机有所缓解,力拓自身的问题已经解决,双方合作自然会出现变数。拖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金融职能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由于没有产融结合平台,中铝必须借助于国开行。国开行要对项目进行分析测算,一来一往拖了许多时间,反馈速度受了影响。”解洪波说。

  此轮海外并购大潮中,中国石油作为国际综合性能源公司,无论是并购次数、涉及金额和中铝相比并不逊色。据统计,中国石油上半年达成的交易近百亿美元。此外由于政府间协议,中国向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提供470亿美元贷款,中国石油获得了四国的石油供应长单。事实上,中国石油的并购步伐还在加快。从目前获知的信息来看,包括苏格兰炼厂、170亿美元的阿根廷石油资产、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的石油资产、伊拉克数个油气田工程服务合同等大批项目,都在中国石油的并购和扩张计划之中。如果项目全部拿下,意味着中国石油将再支出数百亿美元。

  冯晓琦教授表示:“国内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跟不上能源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国内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不高,在海外的布局也不够广泛,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都不能充分满足石油企业的需求。为了更有效地配合石油企业的海外扩张战略,通过投资或控股金融机构,打造与石油企业扩张战略相匹配的金融平台,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和压力,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拥有金融资质,中国石油就可以通过发债、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获取资金,其灵活性和效率要高于商业银行。多重资金手段能够令其在海外并购中赢取更多的主动性。”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也说。通过自己的金融公司融资能够节省大笔成本。一般银行项目贷款的上限是项目总额的80%,大公司能够得到10%的利率优惠,也就是说每100亿元的项目能够贷款80亿元,需支付4亿元/年的成本。仅阿根廷一个项目,中国石油如全部向银行贷款,成本就达47.6亿元人民币。如果通过自己的金融公司融资,成本将大大缩减。

  中国石油作为超级巨无霸,巨额的现金周转为其打造多种金融产品提供了可能。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参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内在需要。目前国内不少大型企业集团都成立了财务公司,就是为了将企业内部庞大的资金流进行合理调度,并通过专业理财进行适度投资,从而发挥资金最大的使用效益。所以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宪生说:“把中国石油建设成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决定了集团需要多元、综合的金融服务。因此,金融业务成为中国石油六大业务板块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将金融板块进一步优化,建设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机构。”

  解洪波说得更为直接:“从世界经验来看,产融结合是实体产业和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包括石油石化在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逆流而上抓先机

  进军金融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是目前金融危机远远没有结束,一些看来庞大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中国石油却在金融板块频频发力是不是有些逆流而进?

  在孟庆轩教授看来,选在此时进军金融板块恰好体现了中国石油决策层的高瞻远瞩,抓住了战略先机。他说:“只有在金融市场低潮时布局,才能在市场高涨时创业。”他引用一句古诗来说明问题:“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当金融市场蓬勃发展时,许多企业都会蜂拥而上,哪里还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在解洪波看来,目前一些金融机构纷纷贬值,刚好出现了并购窗口。“金融机构赚钱的时候,收购的代价会非常高昂。以花旗银行为例,在金融危机之前它的市值是多少,现在又是多少?”解洪波说。

  金融危机带来的另一个结果是使企业经营的风险倍数扩大,金融管理的意愿增强。解洪波说:“企业在正常状态下经营如果需要2亿元周转,那么在金融危机状态下,风险倍数放大,即使它仍然需要2亿元,但是因为‘现金为王’的恐慌心理,可能就得掌握4亿元现金,对资金渴望的需求量自然而然就高了。这也导致企业在金融危机时迫切地需要资金管理的需求,所以必须走产融结合的道路。”

  看来,进军金融板块绝不是石油企业一时头脑冲动的结果,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几方面的机缘使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