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美术60年 为时代精神造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8日 03:04  第一财经日报

  “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展首次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术精粹687件。那些尺幅巨大、鸿篇巨制的油画,记录着诸多划时代的历史瞬间,而一些年画、宣传画、连环画,则让人回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周舒

  “这是集中反映新中国美术60年的一场大剧,既有造型艺术、版画、雕塑、油画,也有年画、连环画、宣传画,还有动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

  日前正在该馆举行的“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展览,首次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术作品精粹,共计687件。参与策展筹备过程的文化部艺术司司长刘中军称:“不敢说每件都是里程碑,但都是精挑细选,都带着艺术家的真实感情,都让人感动。”

  据悉,本次展品,除了来自中国美术馆自己的收藏之外,还调集了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馆藏,乃至于从私人收藏借来作品借展,刚刚在拍卖会上高价拍出的沈嘉蔚的《为伟大祖国站岗》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系列之二:进城》就是从收藏家手中借得。

  所有这些作品占据了美术馆全部的展厅,在展览开始的地方,是人们极为熟悉的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像这样重大题材知名作品还有很多,陈逸飞和魏景山的《攻占总统府》、靳尚谊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等等。除了关乎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一些作品也记录着普通人生活的点滴,罗中立的《父亲》便是如此。还有诸多近年来体现艺术家们锐意进取的作品,比如徐冰的《析世鉴》等等。“看这些作品,你会有亲历历史的感怀。”范迪安这样总结道。

  刻写时代精神面貌

  在刘中军看来,展览最让他感动的,是其中折射出的人们的精神面貌,“我看到的是60年共和国豪迈不平凡的脚步,60年的精神变化,很多作品看了让人振奋,时代精神就这样展现在面前。”他尤其觉得很多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画作,充满了朝气和深厚的感情。叶浅予浓墨重彩的年画《中华民族大团结》,与姜燕充满生活气息的《考考妈妈》,给出的是不同角度的不同时刻,但其中人们的精神面貌都是相通的。

  很多作品都能让人产生与刘中军相同的感受。不但是那些尺幅巨大、鸿篇巨制级别的油画,记录着诸多划时代的历史瞬间,就连平素很少进入美术馆展览的年画、宣传画、连环画,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别样的视角,回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当中。这个展览与现实的结合,十分紧密,几乎可以在看展览的过程当中,回顾一遍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历史,“土改”、科学大发展、改革开放等等都有颇为鲜明的表现,还有对“文革”充满反思的连环画作品《枫》。“记录特定年代的精神面貌,记录一个时代的现实。”范迪安认为这正是这个展览最大的意义,“这些作品,是这60年来,一个美术的证据。”

  范迪安也强调,对于现实的反映,并非“照相术一般的反映”。他更倾向于将作品视作时代精神的造像,“是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时代特点做真实写照,劳动者们在国家建设中高尚的品质、奉献的精神,这些是整个民族振兴中的精神面貌”。于是人们除了看到李剑晨笔下沸腾的钢都(《钢都在沸腾》),也能看到汤小铭画中紧握如投枪之笔的鲁迅先生(《永不休战》)。人们熟悉的《小蝌蚪找妈妈》等等动画作品,也一样体现着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让刘中军感慨万分,“现在有些人的作品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想象力枯萎,原创力下降。而这些作品告诉艺术家们,还是要向生活学习,到最踏实的土地上获得生活的灵感。”

  时代赋予的艺术语言

  一般的观众可以从展览当中上一堂生动悠长的历史课,而艺术爱好者和艺术界人士,则可以在展览当中看到60年来艺术语汇的变化,这是范迪安所强调的“学术性”。因此作品被按照艺术门类划分展厅的位置,“不同艺术种类,有各自的学术特点,所以要按照绘画大类来展出,既看到总体时代的特点,还能看到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在60年当中的发展。”范迪安解释道,“那些是艺术家用这个时代赋予的文化条件,来形成的语言。”展览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当时都体现着锐意创新的精神,比如《攻占总统府》,范迪安就提醒,在重大历史题材带来的注意力之外,人们还应该看到它采取的技法是全新的,“当时是先做成雕塑,然后寻找俯瞰的角度,来进行描绘,在当时这是全新的形式,在视觉上开拓了新的方式。”

  展览并未刻意突出“当代艺术”,范迪安认为不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来说,“当代艺术都可以放到60年当中去进行关照。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呈现多元并存的态势。”被推到“当代艺术”的风口浪尖的徐冰、张晓刚、刘小波等等的作品,放在这样的历史语境当中,就不显得突兀。

  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看来,展览的关键词是“汇报”,“主要强调的是60年艺术的成就,所以展出的是已经获得定评、有历史成就的成果之作。探索性、实验性、尚无定评的作品就没有纳入。”但他同时也指出,艺术都要经历历史的沉淀和荡涤,“当年李可染、林风眠的作品都是受到否定的,现在经过历史的检验,也是人们公认的经典。”在展览当中,就有在20年前还饱经争议的作品,不论是罗中立的《父亲》,还是孟禄丁、张群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当时有人认为这幅画描述的,是年轻一代要接受自我,走出时代,但也有人认为作品过分凸显自我,包括手里拿的金苹果,也属于过分西化。”范迪安回忆道。他认为过去的争议都是正常的,是时代必然,“60年的美术,和我们的社会一样,都有关于文化的论证,尤其是一些有个性、反映普遍主题的作品。”

  不同的艺术品类,在时代发展当中也呈现出不同的命运,“有的方兴未艾,比如油画、版画、雕塑,有的已经走过了它的高峰,比如连环画、年画、宣传画,很有可能它们不会再出现当时那样的高峰期了,它们的功能现在很大程度都被广播电视担当了,所以受到很大的冲击。还有的则正面向未来,比如动画,还有漆画。”专门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梁江感受颇深。而在范迪安看来,不论什么样的艺术品类,“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还是要看是否能表现现实精神,表现人们的生活和时代的精神。”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