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年交通巨变印证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5日 18:55  资料

  来源:光明日报

  公元2009年4月20日,这一天注定要载入中国交通史册:西藏墨脱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将成为历史。

  而60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一座县城有真正意义上的公路。

  墨脱公路,是一个句点。但也是一个开始,是中国交通发展新篇章的卷首词。

  中国速度超越世界速度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横跨长江的公铁大桥。然而,当时中国并未掌握现代化大桥建设的关键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前苏联的桥梁专家。

  2007年6月,中国桥梁工程师代表团前往美国历史名城——匹兹堡参加第24届国际桥梁会议。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代表团成员之一方明山在日记中写道,“大会安排我国工程师凤懋润作报告,内容是中国桥梁建设。报告得到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凤懋润落座后又不得不两次起身鞠躬致谢。”

  凤懋润回忆说,“许多华裔桥梁专家会后告诉我,知道祖国这些年发展快,但没有想到这样快!进步这样大!你们干得好,敬佩呀!”

  谁能想象,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上跑的是老旧的蒸汽机车,浓烟滚滚,速度缓慢;而今,现代化的京津城际动车组时速高达350公里,打破了欧洲和日本保持的300公里左右的世界最高时速——中国速度超越了世界速度;

  谁能想像,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机场设施简陋,停机坪空空荡荡——1950年全国的旅客运输量仅仅1万人,只有7条国内航线,通往8个城市;而今,首都机场已拥有世界最大单体航站楼,高峰期每分钟就起降一个航班——到今天,中国民航年运输总人数超过1.92亿人,定期航线总数已达到1532条,机队规模达到2038架;

  谁能想象,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上只有少量的运输船舶;而今,这条黄金水道干线货运总量达到10亿吨,超过内河水运发达的美国密西西比河和欧洲的莱茵河,成为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谁能想象,新中国成立初期,约有一半左右的货运量是由人力和畜力车及木帆船完成的;而今,从陆路到水路,从铁路到民航,从邮政物流到港口运输,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突飞猛进,一个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然形成……

  截至2008年底,全国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301万个,是1949年的193倍;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373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6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里程达60302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比例增加到98.54%,农村公路路网已经延伸到从高原到山区的各个角落,乡镇客车通达率达98%;

  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6467万辆,比60年前增长1290多倍;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超过8万公里,相比1949年全国2.2万公里增长三倍多,未来三年,我国更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全国1小时至8小时铁路交通圈,将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中国速度带来中国信心

  今天,无论您走在美国长滩港、德国汉堡港,还是荷兰鹿特丹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港……都会看见港口耸立着“上海振华港机”标志的集装箱起重机。振华港机驰骋世界大港,收揽全球港口七成定单,令起重机的故乡欧洲震惊万分。

  然而,这只是一个缩影,一个中国交通运输装备发展的缩影,如同飞天的“翔凤”,奔驰的“和谐号”——在这背后,是一股澎湃的动力。

  旧貌新颜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中国果断启动4万亿元投资计划,其中1万多亿元用于进一步改善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力的强盛,带来中国交通的巨变;是国力的超越,带来中国交通的跨越。

  路之所达,富裕所达。千年封闭的乡村迎来了五大洲的游客;乡村的土特产第一次乘上飞机远销海外——遵义县虾子镇的辣椒一下子走出山沟沟,卖出了天价。

  路之所达,情感所达。山西黎城县的“光棍村”终于引来了金凤凰——守望千年的大山一桥通达,清亮质朴的山歌不再是两山间传情达意的唯一媒介。

  路之所达,思想所达。路通了,电通了,网络通了,人们的生活半径扩大了,眼界开阔了,惦记的不仅是秋后的收成,更有国内外市场的行情。

  路,带来了什么?虾子镇的农民说,是财富;光棍村的村民说,是媳妇;乡村教师说,是信息、是知识,是思想,是理念……

  “想要富,先修路”。随着农村交通环境的日新月异,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改变,城镇化的脚步更快了,工业化的步子更急了,乡村文化因为开放而有了新内涵。如果一条农村公路足以开阔一地农民的眼界,那么当铁路、公路、海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构建起来时,所打开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视野。

  中国看世界的眼光变了,变了的中国信心倍增。

  中国信心源自中国道路

  有一位国外的朋友问:108年前,中国进口第一辆汽车;103年前,中国修建第一条公路——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业至少比西方晚了100年。而这个60年,中国交通却一日千里,甚至在很多领域已超过发达国家,为什么?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说,60年来,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动车组,从八次大面积提速到建设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从放权松绑到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一不得益于生产力布局调整,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综合国力的提升,没有科技实力的进步,今天的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指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事业能够发展这么快,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此外,交通行业也是改革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投融资改革的推进,“贷款修路”等重大政策的创新,给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带来不竭动力。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必须坚定不移——那就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组数据也许最能说明问题:

  1949 年至2008 年国家在公路建设投资达 51114 亿元;其中,1998年至2008年,仅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就超过20000亿元;

  从1953年以来,我国铁路建设投资规模超过20000亿元。

  作为新中国交通史的见证人,今年76岁的中国交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感慨地说:60年,我国交通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取得重大成就的建设史,也是一部创新交通发展之路的探索史。成就,是汗水的凝聚,是奋斗的结晶,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市场经济的优势有机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30年来,是我国历史上交通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时期,有力证明了这种结合的爆发力。

  60年交通,不变的是一切为了人民,彻底改变的是基础设施与运输装备数量少、质量差、能力低、布局偏的落后面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起点,复兴之梦将在通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之路上延伸,腾飞……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