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孙冶方:登上世纪坛的学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 17:59  中国网
孙冶方:登上世纪坛的学者
登上世纪坛的学者孙冶方。(图片来源:中国网)

原名薛萼果,又名宋亮、一洲、宝山、方青等。江苏无锡人。经济学家。1921年入高小读书。1923年在无锡俟实学堂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底转为中共党员,任无锡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同时也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5年从事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同年11月受党组织派遣,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夏毕业后,在该校和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任政治经济学讲课翻译。1928年回莫斯科中山大学继续任翻译。

1930年9月回国后, 任上海人力车夫罢工委员会主席,未几又改任人力车夫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席。同年底,调任沪东区工人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主席。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积极参加组织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并编辑《中国农村》杂志,以孙冶方笔名发表了许多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中国农村经济论文,在理论战线上对托派及王明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在史沫特莱主编的《中国论坛报》担任撰稿人。1933年与陈翰笙等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1935年又开设新知书店、中国经济资料室,发行《中国农村》 月刊,并任月刊编辑,还任英文《中国论坛》通讯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调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后来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经济部门的领导工作。1941年6月,去苏北根据地,在华中局宣传部任宣传教育科科长。后调华中局党校教学,并兼任教育科科长。1941年在华中党校工作期间,提倡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其后还担任中共淮南津浦路西地委宣传部部长、苏皖地区货物管理总局副局长。在山东工作时任华东财办秘书长。

1949年随军到上海。任上海市军管会工业处处长。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1977年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顾问、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他的性格似竹,有清秀隽逸的风骨,宁折不弯的品德,不择瘠壤的生长毅力,虚怀若谷的心胸襟怀,横而不流的高风亮节。郑板桥的那首诗,好像专为他写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他被作为“中国的利别尔曼”而被打落在批斗围剿之网。有人说,外面风声很紧,你就不要再讲了!他一甩袖子说:“我是经济学家,不是气象学家。风声,对不起,没研究过那玩艺!”他在狱中用腹稿形式,写下了一部三十余万字的《社会主义经济论》。那真是难呀!一章有分析、有见解的腹稿写完了,再去构思下一章时,已经做好了的文章会全部不翼而飞。

只好再作第二遍、第三遍。他以惊风雨、泣鬼神的毅力,前后共写了八十五遍。从古至今,从结绳记事到拼音文字,曾有过人从事过这样宏伟的事业吗?他酷爱学术自由讨论,主张指名道姓的公开争论。一次会议上他曾给于光远同志递过一个条子,说他们已经就八个问题作过争辩,希望再来二次完成一个整数。“我已经是一头挤不出奶的老牛了!”即便在病危期间,他仍然强忍病痛,写出了《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保证》的文章,胡耀邦、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看了,都夸说写得好。这是生命蜡烛滴下的最后一滴红泪。

1982年9月,他抱病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16日,为表彰与学习孙冶方,中共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通过决定,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1983年2月22日,孙冶方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骨灰撒入故乡太湖。

主要著作及理论特点

《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资本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法权”》《关于改革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几点意见》《社会主义经济论》《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若干理论问题》《孙冶方选集》《中国社会性质的若干理论问题》。

孙冶方不仅在经济理论上造诣深,而且有胆识、有创见。许多经济学家曾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将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消灭而失去作用,而孙冶方却认为,价值规律不但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发生作用,就是到了共产主义,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只要生产还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进行,商品流通就会发生,价值规律就仍要起作用。

这些后来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思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却成了孙冶方的修正主义罪状。这位正直敢言的学者,因为维护和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受到迫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带上镣铐关进监狱达7年之久。孙冶方同志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也提出过不少独到的见解。

他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的一些文章、报告里说过,现在研究经济管理体制,不能总是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那是属于国家政体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所谓管理体制,首先是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的管理体制,其核心是企业的权力和责任问题。他主张,为了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必须扩大企业的权限,把固定资产折旧和设备更新的权责,交给基层企业。同时,把产品在原来协作关系、供销关系范围以内的供产平衡工作,下放给企业自行处理。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颇有见地的。

孙冶方的经济学观点独到精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坚持的经济观点又有不同的特色。30—40年代,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论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认为:①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本身。

研究生产力,也不脱离一定的关系。②国际财政资本的统治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特别是二者相互勾结,是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根源。③废除土地私有制是农民解放运动的最高形式。50—60年代,潜心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勇敢倡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应该从他在苏联担任讲课翻译算起,但真正形成他独立的思想体系却始于50年代中期。

1956年,孙冶方去苏联考察时,同苏联统计局的索波里交换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看法。尔后,他开始批判自然经济论和唯意志论,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其主要内容是“一线四论”:①红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有用效果应该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条红线。②价值理论:价值规律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都不能取消的客观规律。③流通理论: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物质代谢过程。④企业扩权理论:企业是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单位。⑤利润理论:利润是考核企业经营好坏的综合指标。

70—80年代,结合政治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体系。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学观点是:①批判斯大林对生产关系的定义,认为在生产关系之外去孤立研究所有制是有害的。②批判斯大林对生产力的定义,认为把劳动对象从生产力因素中排除掉是错误的。③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看法: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坚持划分国家和企业权责的“杠杠”;改革统计管理体制;以25%作为积累率的界限是没有根据的;改革计划方法。④基本采用马克思《资论》的体系,组织撰写《社会主义经济论》(大纲)。

“大纲”除导言部分外,共分三篇:生产篇、流通篇和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篇。“生产篇”以经济效果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产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学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以及组成财富的细胞即产品出发,揭示它所体现的生产关系。

“流通篇”首先在流通概论中批判了无流通论观点,论述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个别企业的资金循环入手,从资金占用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资金运动规律,加速资金周转,以最小的资金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接着论述了几种交换关系等。“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篇”着重论述综合平衡。在一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下,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统计和计划自觉安排各种产品之间的比例。

孙冶方的经济观点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①他是中国经济学界对自然经济论最早进行批判的经济学家;②他是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改革的最早倡导者;③他是中国经济学界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积极探索者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奖项名称: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创办时间: 1985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奖项介绍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为纪念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表彰和奖励对经济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设立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为纪念孙冶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经济学家薛暮桥、于光远、许涤新……发起于1983年6月19日成立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1985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开始设立并评选。

主要任职情况

建国后曾经担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顾问、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是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