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多部委密集调研摸底信贷急速扩张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2日 04:5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杜艳

  伴随着7.73万亿银行信贷的出炉,一场范围广泛的信贷审查和调研正由多部委并行推进。贷款投向成为审查的焦点,而焦点中的焦点是各级政府的投融资平台。

  目前,审计署已向商业银行下发通知,将对银行参与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的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审计署对部分国有银行及政策性银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信贷审计已在进行中。

  无独有偶,近日,相关监管部门也对银行信贷投向展开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其中,政府投融资平台同样是调查重点。此外,还涉及房地产信贷等。

  商业银行人士透露,近期检查频频,除了部委检查外,银行的自查也在进行中。

  多部委密集调研

  8月20日,某国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已经根据审计署的审查内容发文给下属分支机构,务必提交向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放信贷的详情,以备审计署的后期审计。

  这些情况包括: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授信总额、已发放贷款、贷款利率、贷款期限、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情况、该级地方财政收入、当地GDP等信息。

  此文件被层层传达,并将最终结果全部汇总到总行。为了清晰界定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内涵,通知还直接给出了当地城市辖内包含的所有政府类融资平台的名称,包括区县级。

  在审计署轰轰烈烈的专项审计前奏敲响之时,银行监管部门的信贷投向调研也在进行之中,但对不同银行的调研内容略有不同。其中,对股份制银行的信贷投向调查,包含了房地产信贷情况等。

  某地方监管部门人士透露,对国有银行的调研主要是政府投融资平台。“已经做了两次了。第一次时间很紧,主要是找当地政府部门要数据,但由于时间紧,做的不是很全面。第二次是专门从银行收集数据。”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商业银行人士透露,央行也在进行信贷投向的调研和摸底。事实上,早在6月25日前后,央行就已经牵头银监会、财政部、发改委等做过短期信贷投向调研,调研内容亦锁定为政府投融资平台。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

  多部委不谋而合的信贷投向检查并非巧合,实际意在摸底信贷急速扩张后的真实风险。而政府投融资平台之所以成为审查对象,与其上半年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较大及其蕴含的风险密切相关。

  在信贷、城投债、企业债等多种融资工具催生下,政府类融资平台正在经历一个急速的“扩杠杆化”过程,资产负债率急速提高。

  某商业银行做了一个统计,截至5月底,全国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已经达到5.26万亿元。

  宁波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其上半年的新增贷款中几乎全是政府背景类企业的,占比达到80%以上。

  但由于政府融资平台的特殊定位和性质,信贷高度集中向这个群体后,其蕴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投向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通常具有以下共性:期限中长期,利率下浮,信用贷款为主,政府出具承诺函保证还款,投资项目一般盈利不佳甚至没有盈利,未来还贷来源主要来自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等。

  某国有银行公司业务部高级经理告诉记者,政府融资平台的最大风险在于财务不透明,有的公司根本没有财务报表,银行很难判断其真实的信用风险。即使提供了财务报表,由于非货币出资占据很大部分,政府靠注入多种资产来做大资产盘子,导致其真实资产评估较难。

  另一家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公司业务部人士透露,上半年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各家银行疯抢的对象,其议价能力空前提高,不少政府融资平台甚至根本不向银行出具财务报表,“实在要不来,银行也就算了”。

  这表明,银行实际上大大放宽了审贷标准。在激烈竞争的信贷投放浪潮中,“财务状况高度不透明”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基本得到了银行基准利率下浮的优惠。

  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的贷款风险主要看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但问题是,几乎没有地方政府向商业银行出具过财政收支表,而旗下政府投融资平台个数繁多,其汇总的隐性负债到底多少,有无超过其偿债能力,恐无人能说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