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昂 廖杰华 吴虹 妮赵 尔靖 丁雯
中国水务市场中悄悄刮起了一股外资风潮。以往,连年亏损、需要政府不断补贴才能为继的地方水厂却成了外资角逐的“香饽饽”。
在各地水厂招标中,经常出现的一幕是,几大外资巨头同台竞标,不惜一掷千金、溢价几倍甚至十几倍抢夺原本亏损的水务项目。
经过几年疯狂的扩张,外资占据了我国一线城市1/3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巨头们在进入我国15年后,已经以一个庞大的中国水务版图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布局
2007年1月,威立雅以17.1亿元人民币、4倍的溢价,成功竞标兰州水务集团49%的股权。同台竞标的中法水务和首创股份的报价只有4.5亿元和2.8亿元。
2007年3月,在海口水务集团转让49%股权竞拍中,威立雅又以9.5亿元、高出招标价两倍的竞价胜出。另一外资巨头中法水务的开价仅为4.4亿元。
2007年8月,在扬州投标中,中法水务则以8.95亿元的投标价格独占鳌头,大大超过威立雅3.98亿元的报价。
即使是经验老道的外资巨头,竞价的差距如此之大不禁让人感到意外。国内的中小水务企业每每看到几大巨头出现在竞标现场,就明白了想要赢得项目可望而不可及了。为了避免与财大气粗的外资“硬碰硬”,很多国内企业只好把矛头对准外资暂时无法顾及的二三线城市。
凭借着这股疯狂竞价的气势,外资在短短几年时间,一举横扫了一线城市的水务项目。在北方城市,外资已涌入北京、天津、青岛、合肥、兰州等城市,在南方地区,上海、深圳、珠海、三亚等城市已纷纷被外资抢滩登陆。
个别城市更有多家外资同时进入。据统计,仅威立雅在北京的公司和代表机构共11家,而天津被威立雅、中法水务和中华煤气三家外资同时占据。
从整体版图可以看出,这些外资企业项目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除了一线城市,外资水务现在开始逐渐向东西部的二、三线城市蔓延。从外资率先布点的一线城市来看,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已经被外资抢占。
从签约时间来看,目前已有上海、深圳、重庆、兰州等多个城市与外资签署的合同达到了50年之久。而威立雅和中法水务总部所在的法国水务市场,大多数特许经营期限却已由15年下降到七八年。
水行业流程主要有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以及管道管理和维护等几个流程。据统计,外资水务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供水和污水处理方面。
截至2008年底,6家最有影响力的外资水务企业威立雅水务、中法水务、中华煤气、金州环境、汇津水务和美国西部水务共获得签约供水项目50多个。这6家外资企业项目的供水总能力达到2000多万立方米/日,相当于全国供水总能力的8%。
曾任苏伊士昂帝欧水务集团中国首席代表、现任清水同盟主席的高中指出,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外资已成长为一股足以影响中国水务市场的庞大力量。
外资变招
我国水务市场曾被誉为 “中国第一暴利产业”、且有着上万亿的市场前景。巨大的诱惑引得外资早在15年前就纷纷抢滩登陆。但是,“洋水务”最初进入我国市场却远非像现在这么一帆风顺。
1994年,在我国水务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年,威立雅正式进入中国,法国苏伊士集团第一个中国项目开始运营。然而,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却并没有赚得预期的暴利。
1997年以前,外资投建合资水厂普遍采取“固定投资回报率”的模式。后来我国政府发现了这种规则极不公平,随即做出了第一次大的政策调整,废弃这个政策。政策的巨大变动使得外企既没有了利润的保证、也丧失了安全感。加之,当时环保市场没有得到政府重视,基础设施不完善。2002年,最早进入中国的三大公司中的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和法国苏伊士昂帝欧水务相继退出中国。
高中认为,退出中国市场主要是苏伊士集团在全球战线拉得过长,遍地开花但不见得处处告捷,资金链紧张让企业重新考虑全球布局。同时,昂帝欧在中国业务并不顺利。如招标中沟通成本过高,中方会在外方竞标成功后只在英文合同书上签字而宣布竞标无效。
从2004年开始,水务市场风向突转。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陆续启动,各地政府通过招商争夺外资项目空前激烈。加之,政府对于城市供水不断亏损、连年补贴不堪重负,以威立雅与中法水务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第二轮跑马圈地中不断攻城略地。
为了迎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需求,外资企业改换策略,纷纷采用高溢价策略打败竞争对手、满足政府的政绩诉求。由此,我国各地轮番上演了前文所述的洋水务一掷千金、疯狂竞价的一幕。
如果说一开始,外资仅限于水务产业链的个别环节,目前洋水务已经渗透到整个产业链的制水、销水以及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
与此同时,外资也不再满足于获得城市水务的经营权。通过参股、购买产权等形式,兰州、深圳等城市供水设施的产权也已被财大气粗的外资高价收入囊中。
事实上,水务市场纷乱的现状已经引起我国政府高层的警觉。2009年8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司长陆克华在“60年城乡建设成果通气会”上公开表示,住建部已派遣多路调研组,去调研各个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吸引民营资金进入做准备。随着新一轮调研的结束,水务相关政策的重新调整、监管制度的完善健全有望展开,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发展也将因新一轮政策调整呈现新的态势。
谁绑架了水价?
占据多个城市水务市场后,外资会否通过不断上调水价让消费者为过高的竞拍价买单?
事实上,从2008年-2009年各地涌现出的上调水价热潮很大程度上含有外资的利益诉求。上海、深圳、兰州、天津、重庆等一线城市纷纷传出水价上涨的消息。据粗略统计,仅2009年提出涨价的7个城市中,就隐现着十多个外资企业的身影。
以兰州为例,威立雅公司称,由于各种原材料价格以及人工成本大幅上涨,供水成本达每立方米1.95元,与现行的1.45元价格倒挂,2008年亏损5791.21万元。
一边是外资在我国大中城市以高价竞拍屡屡得手,另一边却是外资运营后以亏损为由频频涨价。
高中指出,两种现象并不矛盾。因为供水的利润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自来水是刚性需求,单纯的水务虽然利润不大,但却是十分稳定的印钞机。外资企业不惜数倍的溢价抢购城市水厂,表面上是赔了。但投资过程中往往隐含有很多其他的利润。
据媒体报道,在浦东自来水厂项目上威利雅就做了一些工程、技术和设备服务的关联交易:由他旗下的工程技术公司排他性的包揽工程,并且要价明显高于市场价。
中法控股总经济师巢光辉表示,威利雅在拿到兰州自来水项目的同时还获得了兰州市污水处理项目,这在招标文书里面是没有的。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中心主任傅涛更是把外资赢利的隐形手法归结为“溢价成本转移的十式腾挪”。傅涛举例道,外资在投资某一项目时,往往要求政府附送其他项目,实现 “买一送一”或“买一送多”。如,外资收购自来水公司送污水处理厂项目。这个项目不赚钱或亏钱,外资从另一个项目却可以得到高额回报。另一个项目因为回避了竞争机制,对政府而言“容易处理”,这种手法已经是地方政府喜欢采用的主要招商手段之一。
高中透露,水务市场因为各地水价不同、情况各异,利润差别很大。通过一系列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手法,部分外资水厂只有6%的利润率,但很多外资项目总体利润率完全可以达到20%以上。而单从供水业务的账面来看,却仅是微利甚至亏损。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