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梅新育
在这场据说是为了防止进口中国轮胎损害美国国内轮胎产业的特保案中,强硬主张制裁中国轮胎的似乎只有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业界代表则多数持反对意见,从代表中小制造商和维修、回收企业的美国轮胎产业协会,到代表分销、零售业者的美国轮胎自由公平贸易联盟,再到刚刚表态的美国第二大轮胎制造商固铂轮胎(Coopertire),莫不如此。
放到国际生产重组转移的背景上考察,出现这种局面实不足为奇。如同其它几乎所有制造业门类一样,美国轮胎产业在全球化年代在整个世界市场上开展了生产能力的重组转移,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生产向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同一制造业内部的低端产品生产能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生产向高端产品转移。就刚刚表态反对对华特保的美国第二大轮胎制造商固铂轮胎而言,其在华投资已逾2500万美元,亚太总部也落户上海。虽然在美国国内还有4家工厂,另在墨西哥有一家工厂,但该公司在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工厂却是与建大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昆山设立的合资工厂。该公司在华工厂具有较高的出口倾向,固铂中国轮胎出口占比45%,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特别是2008年投产的昆山工厂,按建厂时与当地政府的约定,建厂后前5年内生产的轮胎全部出口。
美国轮胎市场可以划分为汽车制造商市场(OEM market)和替换胎市场(replacement market)两个细分市场,其中后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市场:一流尖端品牌构成的高端市场(又称“一级梯队市场”),次要品牌构成的中档市场(又称“二级梯队市场”),以及由其他众多较低知名度品牌构成的低端市场(“三级梯队市场”),美国国内绝大多数制造商(虽然不是全部)在中国对美出口涉案产品前就放弃了三级梯队市场,并谋求在一级梯队市场和二级梯队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这场国际生产重组转移的结果是此案涉案进口产品与美国国产消费轮胎基本上分别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相互之间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从中国进口的涉案产品面向美国替换胎市场的第三梯队市场销售,而美国国内产业的产品主要向汽车制造商市场销售,兼顾替换胎市场的一级梯队市场,彼此并不发生竞争。重组进程必然会造成部分工厂关闭,但此时关闭工厂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表现,与所谓“产业损害”风马牛不相及。
正由于美国进口中国轮胎增长是其轮胎产业产能跨国重组转移的结果,所以对华轮胎特保无助于减少进口。因为进口轮胎所面向的三级梯队市场消费者对价格因素高度敏感,即使限制进口,他们在预算约束下也只会转向从其它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产品(尽管成本、质量可能稍逊于中国制造),而不会转向国产的一级梯队市场产品。在实践中,泰国、巴西等国对美轮胎出口也已在高速增长,按美方统计,2007年美国从巴西进口轮胎数量、金额分别增长42.81%、59.34%,比从中国进口增幅分别高0.96个、23.37个百分点。
资本转移相对容易,劳动力转移相对困难,生产重组转移中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由此而生。要解决这种利益冲突,出路在于用技术培训等工具帮助劳动力更顺畅地转移,而不是徒劳地企图阻止产能重组转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