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专家称,好的政策首先是要让地方政府说实话
刘展超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下称“土地二调”)已进入最后决战。为让地方政府能够“放心大胆如实上报调查数据”,国土资源部(下称“国土部”)近日再次下发通知,细化“增地不增任务、减地不减责任”的原则。
土地二调自2007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旨在摸清中国的“土地家底”。根据安排,自2010年1月1日起,各地建设用地报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立项等工作,必须以国家确认的土地二调结果为基础依据。
卸下地方“思想负担”
国土部近日下发《关于完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下称《通知》)称,土地二调中确认耕地增加或减少的省份,不调整由《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本省(区、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指标。
“《通知》是在土地二调进入最后决战的关键时刻推出的一项关键性政策。”国土部相关人士称,《通知》的出发点是让对上报土地调查数据仍抱有种种顾虑的地方进一步卸下思想负担,放心大胆地据实上报调查数据。
当前我国实行耕地保护任务层层分解的制度,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耕地保护任务在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中都已经明确,地方上可能会故意将耕地数据“缩水”,以换取稍轻的耕地保护任务。
中国土地学会顾问王万茂昨日对CBN记者表示,真实性是土地二调的最根本意义,“增地可以不增加你的任务,减地不减你的责任,但数据一定要真实,否则在虚假的基础上进行的土地调控,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18亿亩耕地红线也很难落实。”
王万茂认为,土地数据虚报现象在地方上比较多见。有的地方政府,对自己有利的就多报——比如基本农田数据,此前国家对基本农田有补贴,地方政府就往往多报以便更多地申领补贴,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本农田面积超过当地耕地面积的笑话(基本农田是耕地的一部分,所以其总面积不可能超过耕地面积)。
杜绝土地“小金库”
地方之所以可能虚报土地数据,一是惧怕承担违法责任,二是利益驱动。
国土部地籍管理司司长高延利近日表示,因为各地对土地调查数据作用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部分地方有瞒报或虚报的倾向——一是担忧如果如实上报,既有的违法用地将难以处理;二是在“15号令”(去年6月起施行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实施以后,违法用地超过一定比例的,要追究当地政府的责任。
王万茂也认为,就18亿亩耕地红线而言,土地是资源;而从保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土地就成了一种无价的资产。不少地方政府受到利益驱动,根据自己的需要虚报或少报土地数据,隐瞒真实情况,就好像私自建了一个土地“小金库”,需要土地资源的时候就拿出来使用。
他表示,这些都是地方政府受利益驱动而采取的“小动作”,因为从技术角度而言,要摸清一个地方的土地资源详细情况是没有太大困难的,关键是看地方是否愿意搞清楚。
为防止地方在上报数据中造假,国土部已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同时加强对县级调查成果的核查、审查,严防土地数据“两减一增”(即减少耕地、基本农田数量,增加建设用地规模),防止个别地方借土地二调之机调整土地数据。
“不管土地二调过程中存在多少问题,但调查与否的意义大不一样。不调查,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多,而调查后起码会知道问题在哪里。这是一个大原则。”王万茂称。
二调数据将与规划对接
地方上的土地使用并非可以随意为之,而是必须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框架下进行,各地所必须保持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每年可使用的建设用地总量都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有明确规定。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在去年获得国务院批准,而各省区市的省级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也正在加速进行,近期河南和山东两个省级土地利用规划已获得批准。
而土地二调的数据要到明年才能被正式采用,土地规划和二调数据之间如何对接?
王万茂认为,以后的土地利用规划要以土地二调的数据作为依据。虽然目前国家级和部分省级的土地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完成,但在随后进行的市县一级的土地规划修编过程中,完全可以使用和依照土地二调的数据。市县规划完成后,上级的规划也可以在未来修订调整时进行数据更新。
“从《通知》的内容看,它一是维护了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权威性,二是让地方政府如实上报土地数据。”王万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