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中国60年:数字背后的东方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8日 02:53  第一财经日报

  王羚 孙书博

  数十倍、数百倍、数千倍……翻开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史,一连串的数字奇迹令人目不暇接。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来看,在任何一个时代,这样持续、高速的增长都是罕见的。

  在这些数字背后,亿万人的生活被改变,命运被改写。

  近日,新华社原驻布鲁塞尔分社记者杨元华和人民银行派往日本深造的学者苑德军对CBN讲述了他们眼中被改写的中国,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一批人,他们感受着这个国家“从封闭到开放、从积弱到富强”之路。

  盘点新中国60年,辉煌数字,纷繁入眼。成就固然欣喜,但透过辉煌的数字,仍需保持清醒冷静。

  由积弱穷国到工商大国

  1980年8月的一天。47岁的杨元华身穿平生第一件西装,手拉行李箱,走出布鲁塞尔机场。很快,这位新华社驻布鲁塞尔分社记者被眼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繁华震惊了。

  这种震惊带来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几乎三十年之后,已经是新华社高级编辑、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的杨元华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一进超市,哗,琳琅满目,眼睛都看花了。当时就想,咱们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丰富的商品呢?怎么也得四十年、五十年吧。差距太大了。”8月14日,杨元华告诉CBN。

  差距的确不是一般的大。中国普遍认可的一个说法是,建国初期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工业要落后100余年。

  因为有了单位发的服装津贴,杨元华第一次拥有了西装,在那个布票紧张的年代,这是令人羡慕的。而到了欧洲半年多后,他为家庭送去一个特别的礼物——用节省的津贴购买了第一台日本产电视机,在香港订货,内地提货。此前他家所住的那栋居民楼,一百多户人家只有一家有电视机。

  在欧洲的杨元华深深体会到国家积弱带来的在国际社会交往中的“底气不足”。“欧洲人尽管对我们也很礼貌,但是骨子里是看不起你的。他们说起中国的智慧,其实更多指的是中国的5000年文明,不是说当时。”杨元华回忆说。

  1978年,在中国发展史上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被束缚了的生产力开始惊人地爆发出来。2008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10.73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比建国初期增长了上百倍。

  “扣除价格因素后,我们现在5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52年时全年创造的财富量。”核算中国经济“总账”的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中国以6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工业化的历程,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除了满足国内需求之外,中国制造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熟悉并喜爱上“Made in China”的产品。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8年中国对外出口14285.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全球2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上可以看到中国货的身影。

  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国际社会重新审视这个物质曾经极度匮乏的国家。经常参加国际会议的杨元华对这一变化非常敏感。

  杨元华最近一次去欧洲是2005年去法国参加国际石油会议。阔别多年后再回欧洲,杨元华十分感慨。

  “想当年我们差距那么大。现在看看(法国)街上行驶的汽车,再看看超市商场,可以说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不亚于他们,有的方面还超过他们。”76岁的杨元华露出自豪的笑容。

  GDP增长77倍

  在杨元华感受了5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繁华后,苑德军才有机会走出国门,亲密接触资本与证券市场的魅力。

  1985年,作为人民银行派往日本深造的学者,苑德军在日本野村证券公司和综合研究所研修西方金融理论和证券业务,而当时,正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萌芽阶段。

  这次出国深造的经历,也让苑德军与资本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资本市场已经起步的1997年,回国从事十年金融领域教育工作的他,离开了任教的天津财经大学,重新进修西方经济学理论,以更真切了解资本市场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成长过程中的亲历者,苑德军亲身感受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次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没有人会想到,从第一家证券公司成立,到2009年7月底这短短的19年时间里,中国A股的总市值达到3.2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反过来说,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动力。”苑德军说。

  在大多数专家看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此后,十四大召开到本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完善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国内生成总值的增长速度也在加速,到2008年中国GDP一举突破30万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60年来我国GDP实际增长77倍,排名仅次于美日之后。

  此外,到2009年6月末,外汇储备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贸易比重7.9%。1979年至2008年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特别是在本轮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财富和实力,为中国率先摆脱危机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为刺激内需,中国今年提出了4万亿中央投资的刺激经济计划,其中中央直接投资1.18万亿。而这正是基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财富,以及财政收入的增加。

  7.1%的增长之后

  2009年7月,当全球经济还在金融危机的泥沼中苦苦挣扎之时,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7.1%的消息令世界为之一振。国际媒体纷纷热议中国式增长背后的秘密,或乐观或狐疑地猜测中国这列经济快车的前景。

  长期关注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杨元华有自己的理解。“从我个人来看,中国60年的发展总结来说,其实就是思想大解放带来的中国智慧的大爆发。这种大爆发引发的冲击力正在影响着全世界。”

  五年前,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指出中国正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经济,这是一种有别于“华盛顿共识”的发展模式。

  “北京共识”宏论一出,立刻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北京共识”能否取代“华盛顿共识”,成为新世纪的发展模式?一时间,争论热烈。

  中国并没有对这场争论投入很多热情,尤其是政府,一直没有对此公开发表观点。而《瞭望新闻周刊》一篇报道中的总结或许能代表部分官员的观点:“中国发展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实事求是,不接受任何所谓的共识,也不根据各种所谓的共识来指导自身的改革。”

  2009年初,新中国刚刚进入第六十个年头,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十二五”规划调研组就悄悄出发,分赴各地调研。据媒体报道,目前,发改委已经提出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

  显然,正在酝酿中的“十二五”规划仍将延续一个核心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李守信此前曾表示:“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

  “我的总结是,只有真正符合人民需要、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杨元华告诉CBN。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