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 王进
在海参崴经营小商品批发的年轻中国商人王佑(化名),最近愁容满面。6月末以来,莫斯科市连续爆发的扣押数十亿美元中国商人货物、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市场等消息不断传来,令他和同伴们对自己今后的命运感到担心。
虽然现在海参崴的几家中国市场还没有传出要关闭的动静,但是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前途堪忧。王佑所在的市场,也是一家集装箱市场,位于海参崴的郊外,市场内遍布着大型集装箱,充当着王佑们经营中国轻工业商品的摊位。在这座俄罗斯远东最大的城市和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伴随着“王佑”们多年来的努力,中国商品开始进入当地俄罗斯人的生活,尤其在衣饰、家居、建材等日常用品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有效降低了当地人的生活成本。
但是新的烦恼也随之产生。一方面,随着中国商品的涌入,商品价格被压得更低,竞争更激烈;另一方面,一些当地人也在日益担心这些低价商品的质量问题和对当地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冲击。海参崴日益增多的中国游客也开始烦恼,因为他们在当地购买各类土特产品时,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必须是查找商品的背面或者细节处,有没有“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一份统计数据表明,俄罗斯人去年在轻工产品上的消费超过330亿美元,其中本国产品仅有84亿美元。一位俄国家杜马议员表示,俄罗斯并未达到英国、法国那样的生活水准,拒绝便宜货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王佑依然觉得,莫斯科市场关闭事件发出了最大的警示:这里的中国商人们面临准备转型。
王佑觉得转型路径一是争取从批发市场进入当地大型商厦和零售渠道,另一是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包括扩大和丰富目前只销售轻工商品的单一状况。王佑说,自己从集装箱市场管理方获悉,俄联邦政府已通过了俄零售市场修正案,规定莫斯科、圣彼得堡两个直辖市以及人口超过五十万的联邦主体首府或行政中心城市的零售市场经营活动,应在两年内迁移至大型商厦内。拥有70万以上人口、并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和行政中心的海参崴,估计也不会例外。
和王佑同在集装箱市场的另一个商人李飞(化名)觉得,虽然是被动,但走出一条转换商品门类和经营场所的路子也挺好。近年来中国商人间的激烈竞争已经让他获利无多,通过进入大型商厦,或许可以走出一条经营高价高质商品的新路。
李飞现在正在和一家俄罗斯商人谈判,希望在海参崴市区合作经营一家门面店经营大型灯具。哈尔滨某开发区的一家机构,则策划在海参崴市斯维尔特兰斯卡娅大街建设“中国商品专业商场”。该机构希望在这里开展中国特色经营,与其他俄罗斯人的经营不发生冲突。除了转换经营场所,中国商人还有更多的升级之路可以走。以中国人最拿手的服装商品为例,一位来自绥芬河的中国服装商人就成功走出高端化道路,他的企业聘请了9 位高级时装设计师、制版师和裁剪师,制造则在中国委托加工,结果公司的产品有的品种上市两年多还畅销,有的仅一个版就卖出5万多件。
更重要的是,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俄罗斯远东市场所迫切需要的中国商品和服务,并不局限在轻工领域。在2008年哈尔滨牵头在海参崴举办的对俄商品展览会上,机电、建材及保健品等产品成交踊跃,共签订合同和协议1.23亿美元。此外,由于俄罗斯的木材生意日益兴旺。事实上,目前中俄经贸合作也的确在保持往更深入、更高级方向发展的势头。一位中俄商贸专家表示,中俄双方表示在筹备和举行2012年海参崴APEC峰会过程中将会紧密配合加强协作,尤其是改善经济合作形式和水平。10月北京将举行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而在海参崴峰会主要项目之一、总投资30亿卢布的俄远东风力发电站建设中,已经有了两家日本企业的身影,中国企业今后需要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