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GDP数字虽好但隐患明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4日 18:4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祝辉报道

  就今年上半年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今年保八目标已是胜券在握,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迹象也很明显,不仅在实体经济方面,不动产、金融资产的价格也开始反弹。但是在逐步企稳回升的经济下面是否隐藏着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隐患?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汪红驹:预防呆坏账须加强宏观调控

  从第二季度的数据来看的话,基本上今年保增长的目标应该是能实现的。现在的问题主要就是担心上半年的信贷投放太多,上半年的信贷投放达到7.3万亿元左右,大多数人担心下半年是否还会增加这么多。在信贷投放的刺激下导致GDP的增长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现在很多人和机构都在担心通货膨胀的压力。

  此外,还有一些人担心这些信贷资金是否投在了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里,从而增加银行的呆坏账。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的呆坏账好像并没有增加。银行有一个自己的风险控制力,银监会也会根据信贷增长的情况调整信贷增长速度和信贷投向。所以,现在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呆坏账。就预防呆坏账而言,主要还是要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经济不大起大落。比如说,我们今年投得多了,明年可适当放缓。

  关于是否应保持GDP高增长的问题。我们认为,GDP的平均增长率一般应维持在9%左右,或者说在8.5%到9.5%之间。这种情况下,对我们这样处在高增长阶段的国家来说有一个潜在的增长力。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闲置的资源,闲置资源就包括有些资本设备的利用率不足等等。如果没有那么高的速度,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就没有那么理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潘文卿:提防通货膨胀的暗流

  上半年银行的流出资金比较多,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我们的观察,今年五六月份以后,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的经济形势应该都在好转。如果有隐忧的可能,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部分资金投到股市和楼市中了,没有用到实体经济中;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如果银行的这7万亿元大部分流向了股市和楼市,那么就会推动股市和楼市过热,进而影响下半年的物价。

  关于民营企业是否也应该享受国家投资和贷款方面的问题,原则上民营企业也应该投。因为如果能投到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更多的是手工操作,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会把更多的钱用在职工收入上,从而增加企业人员的劳动收入。随着劳动人员收入的增加,他们的消费支出就会相应增加。

  但地方政府真正拿到钱后,哪些民营企业能够取得投资或贷款的支持呢?这可能还是体制方面的问题。比如,地方政府有权力通过银行往下发放资金,但是在地方上哪些民营企业在他们心目中值得投入,规模上投入要多大才让他们感到放心呢?这可能还是一些制度方面的问题。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王剑辉:警惕实体经济的泡沫

  单从季节来讲,与去年相比,今年不管出来什么数据,同比都会出现增长,这是比较肯定的。这种情况肯定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银行放贷过多会出现一些坏账,一些固定资产过度投入所引发的资产泡沫,但是总体还是不错的。

  关于资产泡沫和呆坏账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不放贷也没有别的选择。若现在不放贷的话,有可能一些不太可能成为坏账的贷款也会成为坏账。因为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存在一定的持续性,以保证其资金流的正常运转。比如像房地产市场,一旦把其资金掐断的话,正常运转就会停止,以前的贷款就变成了坏账。

  现在的问题是在经济企稳的情况下政策如何转向,这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像前一段股市下跌,其实就是投资者担心政策会突然掉头。如何掌握政策转向的分寸和火候,这是一项高深的艺术。我觉得首先应给出一个明确的政策预期,政策不应该在对相关概念没有明确说法的情况下,根据某些资产价格出现上涨就开始做出调整。

  此外,政策的调整还应该依据某些实体经济的表现。比如6月份GDP增长7.9%,那么,我们的政策就应该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政策在经济上涨到8%甚至10%之前都不会作出调整。因为今年的目标是保八,那么,今年第四季度应该超10%才行,季度上在10%,年度在8%。

  其实真正可怕的泡沫不是某些市场的泡沫,而是整个实体经济的泡沫。比如股市的泡沫很简单就能消除了,几个跌停就挤破了,而实体经济的泡沫却很难消除。如果你现在工厂过度开工,盲目扩大产能,这是很危险的泡沫。所以,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实体经济本身的表现。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