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覃羿彬
参股宁波市自来水公司的宁波富达(600724.SH),在8月成为一个焦点。该公司近期财务数据显示,其自来水业务的毛利率达46.85%,甚至远高于房地产行业35%的平均毛利率。
熟悉水务行业的招商证券分析师王旭东认为“毛利率毫无意义”。王于8月11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因为“水务行业的折旧、摊销成本很高”,最终的纯利其实相当低。
纵览各水务上市公司的公开资料,毛利率从略高于7%到超过63%不等……水务行业的利润水平为何如此“起伏”?
根据光大证券在2009年1月的汇总,其研究覆盖的9家水务企业中,有5家的供水毛利率高于30%,最高达52%;至于污水处理,更有6家毛利率高于40%。
但是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至2008年8月的国内城市污水处理业数据,则显示该行业在2003与2007年均录得超过-2%的息税前利润率(EBIT margin)。即使在境况最佳的2004年,行业息税前利润率亦在5%以下。
此外,万德资讯与招商证券截至今年2月的统计数字,从2003年至今,无论是供水行业还是污水行业,销售利润率均在-5%的水平徘徊不上。
如何理解这些充满反差的数据?
8月7日,威立雅水务两位分别负责投资与工程业务的经理对本报记者透露:“我们行内有一个看法,“国有水务企业不赚钱,外资水务企业赚小钱,民营水务企业与政府赚大钱。”他们直指,行业投资与运营的众多灰色操作,是上述差异的根源。
利润率之谜
拥有高息税前利润率的其实是本土水务公司。包括粤海投资(00270.HK)、首创股份(600008.SH)在内的水务企业,计入摊销折旧后,其2008年息税前利润率,均在30%以上,光大控股(00257.HK)则接近30%。
如果说综合控股型企业的利润率可能受到非水务资产的干扰,那么创业环保(01065.HK,600874.SH)、北控水务(00371.HK)、中国水务(00855.HK)等纯水务企业均超过30%的2008年息税前利润率(取自高盛与野村证券报告),可否表明这一行业,在中国找到了乐土?
“污水处理的利润,正常情况下绝对不可能高,只能保持微利水平。电费一般占据了4成到6成的成本,电价去年已经调过;另一块是化学品的价格,随着大环境水质的恶化,对污水的处理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化学品;唯一相对稳定的,就是人力资源成本。”上述威立雅水务的经理说。
业内人士透露,相对供水业务,污水处理业的灰色操作空间较大,利润率亦可能更丰厚。“污水处理厂一般在河流下游,即使水务企业不尽责,偷排不达标污水也只会污染下游地区,所冒风险有限。”
但“比起投标的猫腻,偷排与摊销问题恐怕是小巫见大巫。”上述两位人士指出,在进行污水项目工程造价估算上,有的企业往往会“报大数”。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水务公司经理说,“我曾经在民营水务企业工作,坦白说,一个报价是1亿的项目,企业真正投入可能只有6000万,剩下的4000万袋袋平安了。”其更透露,财技高超的民营水务企业,甚至可以在报价一亿的项目上,只拿出3000万,剩下的7000万完全依赖银行借贷,其中再“节省”下来4000万。
“单在建造环节,有的水务企业便很可能狠赚了一笔,至于以后的运营收入、污水处理价提升收益,几乎都是净利了。”
对比外资水务企业,根据投资机构Exane BNP Paribas对威立雅环境(VIE.PA,威立雅水务的母公司)和苏伊士环境(SEV.PA,在华拥有中法水务这一合资企业)于2007与2008年的业务分析,威立雅环境水务业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EBITDA margin)分别为16.9%与14.5%,同期的息税前利润率则分别只有11.6%与9.5%;苏伊士环境同期的税折旧摊销前的利润率和息税前利润率(欧洲水务业务),前者两年均在16%以上,后者均只有8%水平。
调价本源
政府水价改革方案设计专家、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在8月11日对本报记者表示,不便对水务企业的做法置评。但他本周发表系列水价议题文章指出,“反对有当地政府资源,但没有专业运营服务经验的企业进入供水经营。”
至于威立雅水务本身,上述两位人士坦承,在国内水务行业仍存在诸多不规范的情况下,公司并不指望通过水价、污水处理费的提升而盈利。
其指出,在威立雅水务完成对水务项目的专营后,项目将移交归政府所有,这里面有届时按现价再估值的移交,以及无偿移交两种方式。
“按照按现价再估值的移交,我们能从两大方面获益。其一是人民币汇率升职。保守假设30年后人民币较现今的汇率升值20%,则我们现在报出一亿的价格,30年后就能以1.2亿的估值向政府收回,我们报出数十亿的溢价,这个账也是同样算法。何况,我们认为30年甚至50年后,人民币的汇率可能升幅远不止20%。其二是地块的升值,这同样下注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务项目所占的地块的估值将水涨船高。”
因此,对比上述收益,水价的略微提升,对威立雅水务在华业务无太大影响。
愿意出高溢价,则是受政府推崇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推动。这牵涉到近日外资水务备受指责的“保底水量”问题。上述人士表示,在进行BOT项目招标时,地方政府基本上都会作出保证,称本地日均用水量或污水处理量,将在5年或10年后达到一定吨数,若不达标,政府会补偿因未达规模效益造成的成本差价。“因此,包括我们在内的外资水务公司,也会在投标溢价中将未来用水量因素考虑进去,形成一个总的溢价。”
“然而地方政府的这些预测大多未兑现,也造成威立雅水务在华大部分污水处理项目仍然在亏损状态。以某个沿海城市项目为例,5年过去了,处理量一直在当地政府在招标时预测的六成至七成左右。原因是政府没有铺设管网,无法提升处理量。政府当然是出于资金考虑,一公里的污水管道一般要100-200万的造价,10公里就上千万。”
因而,业界认为,“简单地上调水价,无助于解决以上任何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