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估自己 上汽完败双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3日 04:24  时代周报

  作者 胡进

  8月5日,双龙宣布劳资双方谈判破裂,韩国4000警察总攻被罢工工人占据76天的厂房,场面无异于战场。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汽车业海外并购第一案,经过四年的磨合,最终以上汽损失31亿元惨痛收场。

  2天后,双方劳资纠纷戏剧性地达成协议,双龙汽车将重启企业回生程序,但长期罢工导致的累积损失已高达2.58亿美元,营销网络实际上已经瓦解。

  “车型和技术上的融合其实非常容易,但文化上的巨大隔阂是阻止双方走得更近的关键。”此时咀嚼一下戴姆勒总裁蔡澈在回顾和克莱斯勒10年合作经验时所说这句话,恐怕上汽会有刻骨铭心的回味。

  近年来,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深化后,中国企业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海外抄底的高潮,但透过韩国平泽的这场警方与工会的血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管理风险正在凸现出来。

  工会力量不容忽视

  今年1月份,上汽宣布放弃对双龙的经营权,向韩国法院申请由他们接管双龙。而实际上,上汽虽是控股双龙51.33%的绝对大股东,但上汽从来没有真正掌控过这家韩国企业。

  在双龙汽车公司的英文网站上,压根看不到任何关于上汽的标志及文字描述,仿佛上汽这位大股东与双龙根本无关。上汽为了安抚勤于罢工的韩国工会,并显示中方的合作诚意曾邀请工会代表批量到中国访问,上汽董事长亲自接见,好酒好菜尽上;双龙面临资金困境,上汽多次雪中送炭。但是当传出上汽有意和双龙合作开发SUV车型时,双龙工会立即向韩国司法当局举报中国人欲“偷”本国技术……

  从并购计划开始的第一天起,上汽就面对着“不能完全理解”的韩国工会文化。当时,工会曾强烈抗议韩国政府将公司卖给中国企业,由于上汽聘请了国际化的中介团队,又有跟随通用收购韩国大宇的经验,才勉强完成了收购。

  收购后,上汽马上着手开始“百日整合”计划和“全面振兴“计划,但其中降低成本的一系列措施,遭到了工会强烈抵制。工会与部分供应商串联—如果公司不选择这些供应商,工会成员就拒绝装配零件。而且工人工作岗位只能由工会决定,产量少时调整班次也不行。

  2006年,上汽借鉴韩国汽车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提出了结构调整方案,其中包括裁减986名员工,但是遭到了双龙工会强烈反对,并开展了长达43天的“玉碎罢工”。

  如此强势的工会组织,上汽在实施并购前,对此未作深入研究,今日的失败也就成为必然了。

  买得起,更要管得起

  双龙落到如今惨况,双龙工会是主因,但上汽也难辞其咎。上汽收购双龙汽车以后的5年里,在提高双龙汽车生产效率、使产品结构多样化、提高竞争力方面完全失败。上汽没有履行进一步投资10亿美元的承诺,原有的新车开发计划也陆续被推迟。

  上汽为双龙公司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和产品开发计划,明确了新的经营方向,决定向全系列产品发展,在原有平台基础上向生产批量大的中、小型乘用车进军。但这些计划从未被认真实施过。双龙汽车的生产效率也远远低于国内外企业。对此,在收购前,上汽是视而不见还是对自己的整合能力过于高估?

  在公司的架构方面,双龙一直处于不稳定当中,2005年11月初和2006年1月底,它分2次对组织架构及人员进行了调整,其常务、副社长等共15名高管被辞退,动荡的管理层无助于企业的稳定。

  近几年,面对双龙产品适销不对路,产品成本高,投资效果差,组织结构及人员臃肿,销售队伍及网络能力薄弱,管理作风浮夸,生产效率低下,资产盘点不力,和工会关系暧昧等种种弊端,上汽从未展现出它解决问题的能力。

  双龙故事远远还不是事情的全部,有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金融危机下屡屡传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双龙血战证明:钱并不是万能的,买得起,但是管得好么?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