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难忘香港股市沧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0日 11:27  投资者报

  特约撰稿人 端宏斌

  65

  2009-8-10《投资者报》(特约撰稿人 端宏斌)早在19世纪的香港就有股票买卖,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协会正式改名为香港交易所,当时的股票买卖看起来很凄惨,经纪人们站在马路边互相交易,谈成之后就分头去寻找有钱人,以便把股票推销出去,远远不及现在西装笔挺的高级白领。

  当年香港金融界的地位远不如上海,1949年内地解放,一些从上海逃往香港,其中包括上海交易所的部分经纪人,使弹丸之地的香港忽然之间涌入了大量精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香港精英人物出生于上海的缘故,在香港电影中,如果有一群阔太太聚在一起打麻将,她们很可能说的是上海话而不是粤语。一些原本在上海交易所交易的公司股票也改去香港交易所交易。

  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并不引人注目,但经济已经在慢慢发展之中,这时候的李嘉诚正在做塑料花的生意,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李嘉诚雇的员工大多是老太太,她们拿了原料回家干活,连场地费都省下来了。60年代的香港很混乱,还发生过多次银行挤兑事件,但即使如此,香港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达到了每年近10%。

  那时的香港房地产业也开始有所发展,但由于担心内地会武装收复香港,不少香港人纷纷在“文革”开始后抛售房产移民海外,香港房地产价格因此一落千丈。但当时的李嘉诚却恰恰反向操作,人弃我取,全力买入,事后发现,这确是买入地产的最佳机会。此时的李嘉诚终于成为了后来人们心目中的李嘉诚。

  虽然上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高增长,出口顺差连创新高,但股市一直萎靡不振,1964年香港恒生指数成立时为100点,到了1967年却跌到了58点,几乎跌掉了一半,经济发展同股市完全脱节,这又让人联想到2001年到2006年的中国A股市场,两者完全相同,连跌幅都差不多。

  1969年的香港出现了和后来内地同样的情况,那时候港元和英镑挂钩,但英镑不停贬值,使得香港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由于连年经济高增长,普通人家手里积累了大量货币,他们非常担心这些钱贬值,其结果是把钱大量带入股市,这使得1969年到1973年香港股市出现了第一次暴涨狂潮。与此同时,美国废除了金本位制度,金价创出历史新高。当然,现在黄金价格也在暴涨。

  恒生指数从1969年的107点一直涨到1973年的1775点,几乎飙升了17倍。在香港买股票可以使用杠杆,只要有10%的保证金就可以买全额股票,也就是说一个拥有100万港元的人,可以买入价值1000万港元的股票。

  保证金交易,涨得快,跌得也快,因为股票只要下跌10%,损失就是100%,如果没钱补仓,股票就要被立刻抛售。于是恒生指数从1973年的1775点一下就跌到了1974年的150点,跌去了90%。期间很多香港股民都是倾家荡产,甚至有人欠下了一辈子也还不起的债。从1974年的150点,一直到1984年,恒生指数才重新站上了1000点,这期间香港经济照样高速发展。两年后又升过了2000点,一年后又升到了3968点,由于没有保证金交易,虽然升得慢,但升得很稳。就在这时候,香港交易所推出了恒生指数期货。

  股指期货是可以使用保证金交易的,一般也是10%的保证金比例,这使得市场上重新燃起投机气氛,其结果就是恒生指数在短短几天内,就从3968点跌到了1876点,跌幅52%。

  此后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恒生指数一直向上升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然后是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从香港股市的发展历史中,可以了解到,股市并不一定要和经济发展同步,完全有可能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但从长期来看,股市确实和经济发展是一致的,因为股市只要在1-2年的时间里就可以把失去的全部追回来,在接着的1-2年里又透支了未来,但一般人无法忍受长期不赚钱这个事实,这注定了能够坚持住的人,才能赚到最后。但如果把问题分开来看,即使指数不涨,很多个股都会在熊市创出新高,因此还是应该专注于公司,而非指数。

  (作者为安邦咨询分析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