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胀预期如何影响未来投资

  嘉宾:

  中银基金研究主管 张发余

  大成研究副总监及基金经理 姚瑢

  目前,全球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众多经济指标都预示着经济的复苏。经济的复苏,是否会带动物价水平的回升,从而增加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基金周刊日前特邀基金经理对此进行了探讨。

  ⊙本报记者 周宏 安仲文

  基金周刊:目前市场对通胀的预期比较强烈,那么通胀究竟何时会启动,未来通胀会成为2007年一样的投资主题么?

  张发余:从全球经济角度看,美国经济仍旧是对全球经济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判断通胀的关键在于观测美国经济走向。

  我们认为,美国的通胀来临的速度很可能快于市场预期。因为,现在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很大,包括英国、美国等国家采取了定量宽松的政策,但都对回收货币缺乏考虑。在如此大的货币投放环境下,一旦美国经济的货币乘数反弹,则其经济中M2的增速会出现非常快的增长。历史统计表明,在M2大涨之后6~12个月,这个压力就会传导到通胀。换言之,美国经济的通胀时刻就来了。

  而中国的通胀前景,我们在年初已有预测,我们认为,月度的同比指标看,年内可能中国就会出现CPI转正,而真正的趋势出现则要等到明年。

  我们认为还有必要高度关注美国的长期债券收益率,因为伯南克只有在债券利率几次碰触到了历史高位后,才会考虑调整现有的货币政策方向。

  姚瑢:针对近期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我们认为,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为下半年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3季度的GDP增长率为9%左右,在年底之前可能都会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

  高增长更多来自于生产与需求的正常化。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较低,主要是企业去库存的影响。而随着通胀预期的不断加强,去库存逐渐结束,补库存效应越来越明显。除此之外,投资将继续保持高增长,出口也将停止下滑,汇率和利率会保持稳定。低通胀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增长的绝对水平相对于潜在水平仍然很低。二是通胀滞后于货币的时间可能达一年左右,虽然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维持,但年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基金周刊:通胀预期会导致目前市场有怎样的投资机会?未来一旦通胀发生,市场机会可能发生怎样的转变?

  姚瑢: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不断复苏势必会带动物价水平的回升,从而增加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但是正如我们以上所说的,年内大幅通胀的可能性不会太大。

  不过,在通胀预期下,受益于此预期的板块将受益较大。首当其冲的房地产板块,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就必须要对房地产作长期的战略性配置,就不能忽视房地产行业的巨大投资价值。目前为止,房产仍然是最好的抵御通胀的投资产品。因此,通胀预期往往催生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就是房地产板块股票的上涨。

  我们还比较看重银行板块下半年的投资机会。经过上半年的大幅上涨,很多板块和个股估值已经不便宜了,而银行是其中相对便宜而且业绩成长性比较确定的板块。在当前经济好转趋势为银行业营造了良好经营环境,银行与实体经济在经济复苏的时候可以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不仅有助于银行利息收入的增加,还可推动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另外,经济状况改善,有利于缓解银行资产质量压力,资产减值计提减少,而微观主体盈利能力提高也可改善银行的资金投向,减少票据融资和项目贷款的投放,提高资金收益率。

  张发余:从现有的全球经济分工看,美国欧洲是消费的核心国,中国印度是制造的核心国,俄罗斯巴西中东是资源国。在这轮经济危机中,美欧的信用体系受到了伤害,因此,恢复时间会较迟。而中国则是受了“硬伤”,复苏会比较早。我们业绩预测认为,今年年内上市公司的盈利同比增长幅度接近20%左右,明年年初上市公司利润同比增长肯定会超过30%左右。

  投资主线方面,我们认为市场将转变为“流动性+经济复苏”的这条主线,投资机会可能在中游这块,因为中游的业绩弹性最大,而年底前,主流热点可能还会回到金融地产。

  至于,一旦通胀真正出现,那么根据历史统计,市场的热点可能进一步转向周期股和价值股,以及大宗商品。

  基金周刊:就你们研究,整体上通胀和股市是怎样的相关关系?

  姚瑢:通胀和股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驱动关系。就历史情况而言,在通胀的不同时期股市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而言,在通胀到来之前以及通胀初期的一段时间,股市表现往往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是当通胀走高之后市场变得担忧起来,下跌或者盘整出现,这是各国股市大体上表现出来的现象。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在通胀出现的初期,各国政府在通胀和经济增长之间一般难以权衡,这就导致了加息行动落后于通胀上升的速度,从而营造了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企业盈利环境,也就是我们在温和通胀前期所看到的股市暴涨的繁荣。而当通胀到达一定程度、央行不得不出手,前期累积的风险开始猛烈释放,市场调整就在所难免。不过,各国抵御通胀的能力各不相同,股市修复的能力也不相同,在通胀期间表现也就不太一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