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货膨胀要来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9日 00:01  华夏时报

  预计三季度CPI降幅趋于收窄 四季度可能实现正增长

  本报记者 李 叶 北京报道

   通货膨胀犹如一匹恶狼,似乎越来越近了。截至本周,虽然数据显示通货紧缩是主旋律,但对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讨论却从没有停止过。股票涨了,房价涨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剩流动性在寻找出路,种种对于通胀来临的恐慌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甚至有激进的独立学者姚秋风指出,通胀已经来临。

   如果通胀已经不是纸老虎,那么对抗通胀的投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经济复苏尚不明朗,通货紧缩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散去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真的会猝不及防地光临吗?如果是这样,投资者的“银子”该何去何从?

  “比预想的会早一些”

   通胀迟早都会来临。

   “从目前的形势看,通货膨胀会比人们想象的来得更快一些。”国金证券资深策略分析师徐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最近几周,虽然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并不大,但是环比持续上涨,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CPI同比累计下降1.1%,上半年PPI同比累计增长-5.9%,4月至6月开始上涨,呈现走稳迹象。

   即便存在着极大争议,CPI和PPI仍然是人们评判通胀的主要标准。因为通胀会首先体现在资产价格的膨胀上,而最终都会在CPI和PPI上表现出来。

   “预计三季度国内CPI降幅将趋于收窄,在四季度可能实现正增长。在目前CPI和PPI数据的背后,我们能够解读到通胀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大,虽然这不意味着通胀马上就要来临,但起码这些标志性的数据提醒人们应注意。”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李明旭也开始注意通胀的到来。

   目前,国内粮食价格环比6个月连续上涨,成品油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房地产回暖的赞歌依然高亢。总而言之,水价、房价、天然气价格以及原油价格都在上涨或有上涨的苗头,这些价格的上涨最终都会传导至CPI。

  货币政策使然

   除去CPI和PPI的因素,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导致通胀的诱因。根据央行调查统计司提供的初步报告显示,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1.53万亿元。流动性的充裕使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更加强烈。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几乎到了投鼠忌器的地步,管理层三令五申适当调整,保持宽松的状态不变,而市场似乎抓住决策层的心理,股市自1664点直冲3400点,一路高歌猛进,显出一副欲罢不能的态势。

   李明旭表示:“通胀的来临已经不可避免,贷款过快增长会使得越来越多的货币流到实体经济,从而加剧整个经济通胀的风险。政府还在强调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中国的复苏情况也不允许立刻收紧货币政策,而如果政府在明年开始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恐怕应对通胀为时已晚。”

   毋庸置疑,通货膨胀肯定是要光临的。与大多数专家的意见一致,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告知记者:“虽然今年通胀还不是主题,但是不排除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露出苗头。”

  保资产

  投资股市楼市抗通胀

   对于不懂得投资的普通消费者来说,高通胀无疑是一场噩梦;而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高通胀成了他们资产繁衍的黄金点。所以,在通胀的萌芽阶段,一些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纷纷规避通胀风险,进行有资产升值收益的投资行为。而股市和楼市几乎成为投资者的最佳“避险港湾”。

   “目前只是抗通胀的初级阶段,很多人比较恐惧,现金变成资产的要求也就变得十分迫切。在通胀压力没有十足表现出来时,股票是比较有力的对抗通胀工具。因为股市流动性推动市场,大家都把钱投进股市,推动指数上涨,大家都会获得不同程度收益。”徐炜如是分析。

   申银万国分析师朱康平在报告中指出,当通胀处于温和上升过程中时,对企业的盈利是有利的,企业较强的现金流提供了明确的未来现金流预期。因此,在温和通胀阶段,股票资产有较强的收益率。但是,当通胀继续上升超过一定界限时,对企业盈利就会产生负面影响,股票资产的收益率也会明显下降。

   如果通胀已经进入高强度阶段,那么楼市就可以发挥“用武之地”了。由于房地产资产能够传导通胀,因此,在高通胀环境下,房地产资产仍旧能获得较高收益。

   “年初时,二手房、自住房的成交量显示的是真实需求,而近期房价的上涨已经不是经济复苏因素使然,应该是应对通货膨胀的投资行为。”李明旭大胆地把房地产成交量归功于通货膨胀的预期,“目前成交的均价依然在上涨,而高端的投资性住宅开始吸引眼球,如果通胀恶化,房地产自然就会成为保值工具。”

   当然,应对通胀并不是只有楼市和股市两种选择,黄金、大宗商品、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也是比较有效的避险工具。

   不过,李大霄提醒投资者:“这些避险方式只可以抵御一部分通胀对于财富的侵蚀,是对抗主题之一,但这种投资是有风险的。不过持有现金不是应对通胀的防御工具,而股票、房产可以产生一些对冲。”(李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