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木渎:最诗意的江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8日 11:54  中国经营报

  洪宇

  木渎之名,源于西施。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人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并增筑姑苏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不断累积,堵塞了山下的河流巷渎,“积木塞渎”,木渎之名由此得来。

  在前往木渎的车上,虽想着寻觅西施的美好传说,心里想的却是:所谓古镇,大抵都是商业时代无趣的复制品,能有多少个性与滋味值得品咂?

  盛世光年

  窄巷中隐匿着黑白调子的老园子,在香溪水的守护之下,一恍百年。它分明就是静谧的!那座200年前繁华的木渎之城是我现在并不能触摸到的。

  那就从记忆开始吧。

  明清时期,作为沟通苏州城和太湖的交通枢纽,木渎是苏州城西最为繁华的商埠。当时,乾隆的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反映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 1225 厘米,其中一半篇幅取材于昔日木渎,足可见木渎当年之繁华。

  明清之交的木渎,充斥着杭州人的杂货、扬州人的官盐、苏州人的绸缎、洞庭东山人的土产,当然还有文人雅士们的园子。那时的木渎仿佛是一个移民集镇,毗邻的店铺、雅致的园林、古朴的石桥构成了那时独特的风物,而这类的“大俗大雅”,现在仍可从古镇遗存的景物中去辨识和寻觅。

  有文化背书的木渎并不缺乏沉淀,这也与其他水乡古镇形成最鲜明的对比。其中,最有文化的莫过于下塘街的冯桂芬老宅。冯桂芬是清道光年间的进士,林则徐的学生,因不满清政府腐败而退隐,在木渎筑了所园子,著《校庐抗议》40篇,提出“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等改革建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根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算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提出改革、开放、谋自强的思想家鼻祖。

  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木渎,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清客徐士元茶棋相娱……

  旧时的灯影桨声已去,沐浴在夕阳余晖里的山塘老街,就像一轴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卷了边的飞檐,褪了色的瓦壁渔歌,斑驳点点的柳影水波,仿佛是远古的小桥流水特意为后人留下的一卷可以任意写意的画轴。

  走过800多米长的青石与灰砖相间的老街,仿佛穿越了2500年的历史长廊。木渎所承载的不仅是临水人家窗台前或廊棚、屋檐上那个属于水乡古镇的梦。

  我看到的是:虽然昨天的桃红已无法再与老街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相映衬,曾经的乾隆御道也难以再显现当年龙舟黄幡的帝王气派,但犹可慰藉的是,古镇的魂还在。

  历史遗珠

  与江南的其他古镇略有不同,木渎周围环抱着连绵的群山。山虽不高,但峭拔挺秀,姿态各异,犹如一座天然的绿色屏障,使木渎在灵秀之中平添了几分阳刚之气。

  灵岩山,“秀绝冠江南”,曾是前面提到的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馆娃宫所在之地。姑苏山,两代吴王都曾在此筑造姑苏台,司马迁曾“登姑苏,望五湖”。七子山,以七座巨大土墩石室著名,曾是吴国御越的军事设施,被当地人称为“烽燧墩”、“望越墩”……2500年的苍莽时空。

  如今行走其中,有谁能想到,一幕幕吴越纷争的悲剧,曾在这青山秀岭、水乡灰瓦之间上演,吴王金戈越王剑,风调雨顺的木渎也难逃血雨腥风的洗礼。

  就是这样的矛盾与冲突,木渎有时会让你觉得它是精致的,精致的是一幢幢老屋之下绚烂过后的平淡和从容,有时,木渎又会让你觉得它是颇为大气的,大气的是那种莫名的穿越时空界限的思想与精神。

  作为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期曾拥有私家园林30余处,经过岁月的淘涤,现今留存了10余处。

  当你穿过下塘河棚,沿着因为西施的美丽故事而得名的香溪,就算是走进了木渎镇上曾经聚集着隐宦、雅士、富豪的地段。即使你半点不通风水之说,也能察觉到这里的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背倚号称“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面迎来自太湖的胥江水。既不出凡世,亦可闹中取静,算是追求“大隐隐于市”的最佳选择。

  正是有了这样的因果,才有清朝达官沈德潜在永安桥旁修建的灵岩山居,明朝重臣王心一在苏州造了归田园居后又在香溪河畔建了秀野园,清朝著名的政论家冯桂芬将自己的宅子落在邾巷桥旁,清末木渎富豪将山塘街上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罗汉松圈进了自己的宅第。

  今天,严家花园的疏密曲折、虹饮山房的“溪山风月之美”都成为木渎遗失了的精神所在。

  木渎镇的居民现在多数以商业延续着古镇的生活,这倒与当年的木渎有着相似的轨迹。他们自己常说,走进木渎,就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镇,就穿越了2500年的历史风云。尽管现在的他们,说起这话时,已没有最初的勇气,但在幽深的小巷、古朴的石桥、精巧的亭榭之中寻觅久违了的宁静,也算是木渎的美好吧。

  著名作家沈从文曾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世界上最诗意的地方——江南。没错,我站在乾隆戏台的正对面,台上的素衣正旦在嘤嘤吟唱《游园惊梦》,有错愕感在我脑中浮现,若我能看得到,就不在远处,乾隆皇帝高坐的正席,四周围坐的官员,而他就在台上唱着,眼波或清眺、或温柔、或顾盼……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