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景德镇瓷器帮:无暇实业 忙赚快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8日 11:52  中国经营报

  黄康

  景德镇,这个瓷器的“精华之地”却有个奇怪的商人手法——大部分瓷商热衷于从唐山、潮州等产瓷区大量引进白胎,随后在景德镇进行粉彩、手绘、包装成品再返销出去。这种舍近求远的方法使众多瓷商屡试不爽,成就了一大批百万、千万级富翁。

  赚快钱,荒废实业

  舍近求远,景德镇瓷器商人难道一概不考虑运输成本?

  “做生意当然要考虑成本,但是目前景德镇瓷器大多属于暴利,一些几十元的瓷器,却能在外地卖上数百上千元。”景德镇一位陶瓷专家认为,暴利的喧嚣中,没有人愿意踏踏实实做实业,“倒货就能赚到巨额利润。”

  “在景德镇,我非常羡慕在金昌利陶瓷市场的店主们,他们才是景德镇陶瓷业界‘精英’,景德镇街头奔驰宝马的拥有者大多都出自他们,一年400多万元的利润,养活一个又一个的瓷器倒爷。”玉柏陶瓷的老板李辉丰向记者表示,而他所说的这个市场的店主们基本上都是以“不做实业,只做贸易”而著称。

  金昌利陶瓷大市场是景德镇开业比较早的商铺之一,它毗邻景德镇最为著名的陶瓷一条街,坐享景德镇市中心地理位置。1995年成立至今,成为众多来景德镇商务旅游人士选购瓷器的集散地。

  几乎每个商铺都有作坊,作坊规模都不大,二三千平方米以上的厂房,数十名工人在里面分工合作,也就是将外地进来的白胎经过精细磨胎、贴花、描绘等工序,摇身一变,再拿出的瓷器价格就能比其他地方高出数倍之多。为了保证货源,这些店铺都与唐山、潮州等外地产瓷区企业有着良好的供货关系。

  目前,该市场店铺一个月大约2万至3万元的租金,即使是在很多大城市都是非常昂贵的,但是没有一家店铺由于经营不善而面临转租的情况。因为瓷器生意大多都是现金交易,资金流转迅速,大大提高了店铺的营业利润率和现金流。

  “景德镇商人过分追求当前的利润,而忽视了长远的市场发展和份额,更多的人热衷于从外地进口瓷器,经过手工加工,转手出去赚快钱,而缺乏坚实的实体经济。

  赚快钱,这种集体价值取向,让景德镇瓷器商人们将陶瓷制造市场拱手让人。“没有知名企业、没有上市公司,就不足为奇了。”一位陶瓷产业人士向记者如是说。

  “没有实业,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又如何做大?”景德镇瓷局局长刘子力如是说。“关键还是景德镇瓷器商人热衷于赚快钱的风气作祟,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规模。”

  历史上,景德镇错过了两次壮大陶瓷产业的机会,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建陶产业的崛起,景德镇当初的三角牌建陶瓷曾风靡全国,但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在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第二次是90年代中期,国企改制时没有进行彻底的产权改革和规模提升。

  目前,景德镇十大国有瓷厂早已关门歇业,使得陶瓷上游产业出现真空,这使得其他产瓷区的陶瓷产品纷纷“有机可乘”,大举进入景德镇。因此,景德镇陶瓷市场充斥着各地陶瓷产品。

  金字招牌施魔力

  外地瓷器蜂拥进入景德镇,除了景德镇瓷器商人不做实业的原因外,景德镇金字招牌的“钱力”也是一大诱因,这个诱因反过来又强化了景德镇瓷器商人忽视实业的理由。

  “景德镇”这三个字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魔力十足。吸引着一批批淘金者竞折腰。上述陶瓷研究专家向记者表示。

  陈立桓就是其中一位。陈现任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总裁,台湾商人,多年来在台从事礼品贸易,一次意外的国外饭局让陈下定决心做强陶瓷产业。法蓝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多次到景德镇考察投资环境,来来回回不下10次。

  曾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机械专业的鲍杰军,是上市陶瓷装备企业——科达机电的董事长,他认为,在陶瓷产业布局中,如果缺少景德镇,将是一大遗憾。2007年4月开始,他多次到景德镇考察投资建厂事宜,完成多年未完成的梦想。据景德镇特地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伍宇新介绍,当初鲍总来景德镇投资,受到了董事会的董事的多方质疑,对于投资景德镇严重缺乏信心。鲍杰军却力排众议,下定了投资家乡景德镇的决定。

  “我们看中的还是景德镇千年的陶瓷底蕴,这块金字招牌可谓千年不倒,用好了这块招牌将为所有在景德镇投资的企业带来实惠。”伍介绍了当时鲍杰军投资的初衷。

  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景德镇金字招牌的潜在价值正在被挖掘并增值。

  目前,在景德镇拥有30位左右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有数百人,加上大学教授,他们既是艺术的创作者,同样也是助推景德镇瓷业做强做大的关键一环。许多名家之作的陶瓷作品,少则数千,多则万元以上。“我们卖的并不是简单的泥巴烧制,而是自己付出的脑力结晶和艺术灵感,很多成名之作就是自己迈向更高舞台从而施展更大的能量。”一位大师向记者如是说。

  “卖大师级的瓷器,仗着‘景德镇’的招牌,非常好销,无论是在现货交易还是网上的虚拟交易,名家之作成了抢手货,价格自然也就翻了好几倍了。”一位多年经销名家陶瓷的贸易商告诉记者。

  全民“跑会”

  前些年,景德镇万人空巷、前呼后拥的一批人,大都去外地开展销会,国内外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目的也极为单纯,赚快钱扎根在每一个“跑会”的人心中。大部分人没有从业经历和经济实体,手中的瓷器也是来自五湖四海,做了些简单的加工处理,就集体外出叫卖,这样规模不下数万人,景德镇不得不多次叫停如此“猖狂”的营销现象。

  “开始我真的赚到了不少钱,一次‘跑会’多则2万至3万元,少则也有1万元进账。”对于在景德镇瓷厂下岗多年的余洪(化名)那段时期相当知足。一家三口人完全是要靠这来生活,刨去路费和摊位费,一次“跑会”平均纯利润在5000元左右,如果一个月有个两到三次这样“跑会”机会,并且市场一直保持这样的繁荣,那利润就相当可观了。

  这种展销会,不同于一般官方举办,多有民间团队策划筹办,他们收取一定的参展费用,大约摊位费平均1000元左右,开始去的人都是在这一行当中做了许多年的经验之士,他们或多或少能够估算出自己的盈利能力,不盲目不乱价是当时那个时候“跑会”的情况,因此,当时的瓷器价格稳定,并代表了景德镇的工艺水平,成为国内收藏、瓷器爱好者等人群热衷追捧的对象。

  然而,光景不长。大批赚钱的贸易商将“跑会”描绘的绘声绘色,就像真菌一样侵袭了景德镇每一个细胞,让每个景德镇人“热血沸腾”,仿佛赚钱就是要靠“跑会”来完成原始积累,成就自己“幸福人生”。各行各业的人员纷纷加入该团队,有些甚至举家借债开始“跑会”,尝到一定甜头之后,他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同行间相互砍价、贱卖瓷器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个大花瓶价位多在数千元左右,然而最低却卖到了几百元,甚至100元也卖。景德镇瓷器名声一落千丈,一种不信任感将“瓷都”招牌砸的粉碎。

  更有甚者,大多数人不顾国家法律,公然私自组团去国外“跑会”,没有合法程序,没有护照证明,大批“跑会”者血本无归,被遣送回国。

  曹思达(化名)作为当年从事国外“跑会”后悔不已。“悔不当初呀!当时也是脑子一热,‘跑会’成为那段时期景德镇最热门的‘职业’。同时也没有顾及到亲人朋友人的感受,几万块钱都是向朋友借的,然而却在马来西亚血本无归,由于违法,所以回来后自己的正式工作也丢了。”

  政府在此时却反应过慢,没有及时控制局势的变化,造成景德镇形象大损,一个千年瓷都文明居然要靠“地摊货”来维持,愚蠢到不珍惜老祖宗的东西。“景德镇的招牌是老祖宗千年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不能砸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呀!”景德镇瓷局副局长刘子力愤怒的表示。“为什么不能踏踏实实的做一些对陶瓷产业有益的事情呢?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也是开办自己的小作坊,维持一家的生计应该不成问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