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萍
作为银行业审慎监管的核心手段,资本充足性要求这一监管利器被监管机构紧握在手、毫不放松。
此前市场传言监管层拟将银行交叉持有的其他银行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扣除,《中国经营报》记者得到的更进一步消息是,出于完善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目前银监会正在研究修订次级债发行管理办法,其中一个核心之处在于,以后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只能有条件地记入附属资本。而此举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是大规模的发债冲动将有所抑制,补充资本金的渠道今后或偏向股权融资。
打折记入附属资本
“银监会正在研究完善当前的次级债发行管理办法,以后会出台相关文件,但方式未知,或者是对原有办法的整体修订,或者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取消与增加个别条款。”近日,银监会有关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
该人士所言的“原有办法”即目前已经适用五年的、2004年6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公布的《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当时出台这个《办法》的背景和初衷已经和现阶段的背景完全不一样了,一方面从时间上有必要完善;另一方面,现在的监管机构思路越来越立足长远,注重政策法规的前瞻性。”该人士解释道。
据上述人士透露,对《办法》的修订,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以后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只能有条件地记入附属资本。“银监会正在研究,在次级债记入附属资本的过程中,银行间相互交叉持有的次级债采用打折计入而非全部计入的方式。”
目前的《办法》规定,次级债券可完全计入附属资本,于是发行次级债成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最快捷、简单、可持续的方式。《办法》也没有对商业银行交叉持有次级债有所限制,仅从单向规定“一家商业银行持有另一家银行次级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其核心资本的20%”,由此为银行互持次级债开了口。由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主要为银行与保险两大类,各家银行从收益角度考虑,“交叉持债”成为我国银行业的一大特色。
“2004年监管层出台这个《办法》时,商业银行的投融资方式非常单一,IPO也非常不容易,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当时还有一个直接作用是为四大行发行巨额次级债扫清障碍,以推动其实现上市。”中信建投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佘闵华分析道。
有例可证,《办法》发布后不过半月,作为股改试点的中国银行(601988.SH)和建设银行(601939.SH)相继发行了140.7亿元和150亿元次级债,建行是中行的第一大买家,中行是建行的第4大买家。
佘闵华表示,尽管对补充资本金的作用立竿见影,过高比例的“交叉持债”也增加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尤其在当前宽松货币政策和信贷激增的背景下,银行大规模发债的压力和冲动不断累加,而“交叉持债”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而银监会内部测算发现,目前已发行次级债中有51%在银行体系内由各银行交叉持有,监管机构开始关注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
“银监会开始关注次级债的稳定性。不难看出,现在对资本充足率的管理不仅仅是在‘充足’上严格要求,更关注资本的构成结构,是资本充足与稳定的双重要求。”北京银监局某高层人士告诉记者。
“修订《办法》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次级债的发行,而是从长远考虑,完善银行资本结构,只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表现为资本充足率计算方式的变化。”上述银监会人士补充道。
或为股市融资开路
无独有偶。银监会日前下发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等7个监管文件的征求意见稿。此举被市场解读为银监会在收紧资本充足率监管,改善商业银行信贷飙升的风险控制状况。
在信贷扩张背景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年初的12%和9.9%下降至11.3%和9.2%。
而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红线却在逆市走高。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告诉记者,银监会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出,今年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须达到12%以上,而在去年年底,这一要求还为10%。
“一旦监管机构限制次级债的发行,或者对附属资本项内进行大比例扣除,资本充足率会下降很快,未来会承受发展压力。”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表示,“监管层现在的意图是鼓励银行补充核心资本,不鼓励通过发债补充附属资本,那么未来商业银行会更多地去资本市场融资。”
上述北京银监局有关人士向记者证实,最近监管部门对次级债发行的审核速度明显放慢。“我们担心银行过度依赖次级债补充资本金带来的资本结构隐患。”
下半年,股市融资也许会成为商业银行“补血”的另一渠道。事实上,目前资本充足率水平表现较低的银行都明确提出或者正在研究股本融资计划。其中民生银行(600016.SH)计划发行不超过38.18亿股H股,深发展向平安人寿定向增发不超过5.85亿股A股,而浦发银行的定向增发也正等待证监会审批。
佘闵华认为,重启股权融资不会引起市场动荡。一方面随着下半年的信贷增量会稳步下降,上市银行的核心资本压力并不大,不会出现大规模融资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股东和二级市场对金融企业的股权融资表现也较为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