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锡文:农业不能对外资简单地关上大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7日 22:53  经济观察报

  李平

  中财办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7日预计,2009年农民收入增速在6%左右。

  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较2007年增长8%。在接受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陈锡文坦言,今年要实现6%的增速困难仍然很大。

  在谈及农业对外开放政策时,陈锡文表示:“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外资的进入威胁到了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而在论及耕地保护政策时,他更细致地算了一笔账,并感慨“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还是认识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三障碍

  经济观察报:今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怎样?

  陈锡文:尽管遭受金融危机,出现了农民工返乡等不利因素,但是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开局良好。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达到8.2%。我个人凭感觉预计,今年收入增速在4%以上,在6%左右。

  当然,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看后面几个月的自然灾害情况,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早霜冻,还有城市经济的复苏状况。说实话,达到6%的增速困难仍然很大,主要是一些体制性的障碍还没有消除。

  第一个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破解。我在多个场合讲过,应该抓紧研究农民工融入城市化的问题,这不仅仅涉及到户籍,还涉及到住房、社会保障、劳动技能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

  去年党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惟一一个数量化的指标,就是从2009年开始到2020年,用12年的时间使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也就是5.95%的年增长率。实现这个目标困难很大,即使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速仍然会低于城镇居民。换句话说,如果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到了2020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还会不断拉大。

  第二个障碍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落后。农民无法获得外部服务,只能自己提供,这导致他们生产和生活的成本很高。举个例子,我今年去农村调研粮食收购价上调的问题,发现国家每斤粮食提价一毛,这部分钱基本没能流入农民的口袋。为什么?他们需要一家一户去粮库排队卖粮,这个成本太高了,农民很烦,粮库也很累。没办法,他们就把粮食卖给粮贩子,结果这一毛钱大部分就流到这些粮贩子手里了。

  有的地方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吸引一些公司企业到农村去。但事实上很多企业到了农村之后就买下农民的地搞农场,农民给他们打工。

  短期来看,农民的收入确实有增长,但问题很大。国外也鼓励资本进入农业,这些资本和企业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而不是越俎代庖替换农民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资本下乡应该鼓励,但是下乡之后你不能去拿走农民的土地。

  第三个障碍是,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补贴制度还有待完善,同时政府还应该对农产品市场价格进行合理调控,保证农民既增产又增收。今年的四大粮农补贴总额达到了1230.8亿元,这还不包括养猪、养牛等的小额补贴,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因为我们之前几十年欠账太多。

  农业不能对外资关上大门

  经济观察报:最近两年,民间对于外资进入中国农业和粮食领域的质疑比较多,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锡文:首先应该承认,中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最近三十年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和开放政策共同作用的成果。引进国外的资本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使中国农业受益非常大。

  现在公众对于外资和开放有一些担心,这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食用油领域,有的数据说外资控制着中国70%的食用油产能,现在一线的几个大品牌都有外资的背景,而且中国绝大部分的大豆依赖进口,2008年大豆进口量达到3800多万吨,今年可能会达到4000万吨,就连坚持用国产大豆的九三油脂都开始大规模进口大豆了。

  现在一些外资企业又在尝试进入粮食加工行业。一些人担心,他们会不会垄断中国的粮食加工业?在这个基础上会不会向上游的农业生产和下游的食品供应进一步渗透?

  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粮食安全问题也确实值得重视。但是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外资的进入威胁到了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即使大家提到最多的大豆问题,2008年中国大豆产量突破1700万吨,不像他们说的“大豆沦陷”那么恐怖。

  应该说,中国大规模进口大豆,是我们基于国内资源禀赋的一个战略选择。我们有限的水土资源需要优先保障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剩下的土地没法生产足够的大豆怎么办?进口大豆就可以帮助我们弥补国内资源短板。我们去年进口了3800万吨大豆,这相当于进口了2.5亿亩耕地和相应的光热资源。今后,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们必然的现实选择。

  再比如说有的人担心外资垄断粮食加工业的问题。应该说,各国对于垄断都有很多的应对办法,我们国家也有反垄断法。不必特别担心这个问题。

  在农业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不可偏废。所以,农业不能对外资简单地关上大门。我的看法,中国的农业开放应该坚定不移。当然了,要把握一个“度”。资源掌握在谁手里?加工流通能力掌握在谁手里?这两个问题需要给予注意。

  18亿亩红线不可动摇

  经济观察报:天则经济研究所曾发布过一份报告,认为中国应该放弃18亿亩耕地红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锡文:不久前我曾经跟茅于轼老先生当面交流过这个问题。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一点基本的专业知识,否则就会空谈。

  茅老先生反复向我强调的是,中国目前有18亿亩耕地,如果算上双季和三季复种,折合有23.5亿亩。他就问我:“这么多土地,能生产多少粮食?”

  23亿亩是不错的,但是我们每年需要生产1万亿斤粮食——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按照目前亩产660斤的单产水平,需要大概16亿亩耕地。但是,另外7.5亿亩是要去生产蔬菜、水果、油料等等农副产品的,其中蔬菜需要2.7亿亩,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作物需要2亿亩,还有其他很多农副产品,都需要在这有限的土地上生产,这些产品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

  事实上现在23.5亿亩耕地已经远远不够用了。因为耕地紧缺,我们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农产品:2008年进口3800万吨大豆相当于2.5亿亩耕地,进口813万吨油脂相又当于2亿亩,进口的棉花相当于5000万亩……

  这简单一算,我们需要28亿亩耕地才能勉强养活13亿老百姓,可是我们手头现在仅有18亿亩。我的感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还是认识不足。

  (本文未经陈锡文本人审阅,访谈全文见经济观察网)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