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美对话:战略共识超越经济摩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3日 10:52  投资者报

  王宇

  2009年7月27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开幕。本次中美对话分为“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两部分。王岐山和盖特纳共同主持经济对话;戴秉国和希拉里共同主持战略对话。在这两个领域里,中美双方将就共同关心的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经济对话:凸显相互依存

  就经济对话来看:由于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举行的,因此,此次经济对话的主题确定为: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

  围绕这一主题,中美双方讨论了以下议题:一是加强中美间重大经济问题的理解与合作,展望中美经济关系的长远发展,对中长期的经济对话进行规划;二是应对金融危机,恢复经济增长,主要包括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反危机政策措施等议题;三是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主要讨论两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政策措施;四是构建强有力的金融体系,主要就两国国内金融改革进展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关的议题交换意见;五是贸易和投资,主要讨论支持全球贸易体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深化双边贸易投资合作以推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对话中,中美双方将以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就反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经济可持续增长、金融体系改革、贸易投资合作等重大经济、金融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协调立场。

  目前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而广泛,尤其是中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强,合作基础深厚,发展迅速,已形成相互依存、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美国是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10.5%,比两国建交之初增长了130多倍。通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美两国都得以重新审视彼此对于对方经济的依赖程度和依赖结构,重新确定自己的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此次对话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战略对话:强调节能减排

  就战略对话来看。中美战略对话的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美关系;国际和地区问题;全球性问题。在这一领域,中美双方将讨论更加广泛的全球性问题,包括防扩散、反恐、全球治理、流行性疾病、可持续发展等。同时,朝核、伊核、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际热点问题也将被摆上会议桌。这些问题不仅是中美两国关注的焦点,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

  这次战略对话与此前中美对话机制的最大不同,就是气候变化与此相关的节能减排问题被置于重要位置。在此次战略对话中,中美两国政府就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有经济学家认为,美方的工作重点可能放在与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合作方面,中国需要美方取消对中国新技术出口方面的限制,加强技术研发和合作。而作为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市场,美国希望增加对中国新能源出口。此前,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宣布,中美双方已经签署关于建筑节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两国将在建筑节能、清洁煤、节能运输三个领域共同研发,研发项目将在中美双方各自设立的“清洁能源研究中心”进行。

  合作:求同存异

  这是一次真正的“战略对话”。从之前已举行的中美数次“战略经济对话”来看,每一年的议题均侧重于解决中美之间的经济摩擦,特别是贸易差额和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成为每一次对话的核心。

  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虽然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依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焦点。全球经济复苏寄希望于中美之间的战略性合作,这使得中美两国能够搁置分歧、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实际上,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都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里,都面临着无法独自应对全球性的挑战,都在同一条被狂风巨浪不断侵袭的大船上,利益交融,只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同舟共济。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此次中美对话,具有历史性和全球性的意义。事实证明,面对世界上一系列紧迫、重大挑战,中美两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中美两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经过30年的共同努力,中美关系取得了很大发展。尽管中国与美国还存在许多方面的不同、差异和分歧,但是,中美之间的沟通互动从未像今天这样频繁,中美之间的利益交融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中美之间的互利合作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中美关系发展的动力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劲。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增进两国在经济和战略方面的相互信任,积极扩大合作,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