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资统计折射收入分配改革方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 00:44  21世纪经济报道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4元,增长12.9%,快于GDP增速。而大部分公众一如既往的感受不到收入增长。央行最新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2009年2季度城镇居民当期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显见收入水平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有下降趋势。

  与其他工业数据不同,像平均工资或CPI等与公众生活联系密切的数据,如果不能合理的反映现状,公众就会对统计数据产生质疑。平均工资与公众感受南辕北辙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因为统计范围,根据现行统计制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统计范围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尚未包括城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二是,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

  可以看出,包含在统计范围内的单位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财政拨款的部门和国有企业,另外就是外资企业。这些部门都是收入结构中处于中高位置,比如国有部门的工资上涨具有刚性,当前国有企业主要分布于垄断性领域,工资水平较高,由于各种刺激经济的政策,此次经济危机对他们的影响不大;外资企业的工资水平本身较高,也比较稳固。如果仅仅统计这些部门的收入,那么就会高估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因为他们不具有代表性。

  真正占多数的就业人群并没有统计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今年两会期间透露,中国中小企业的经济总量大概占到60%,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99%以上,就业人数占到80%左右。这意味着,可能有60%—80%左右的职工并没有纳入统计对象,因为这些职工主要在私营企业就业。可以看出,当前这种统计方式没有反映出收入差距,其结果就会产生人们疑惑平均工资在涨,但是大部分民众却感受不到,应该考虑改变这种不能正确反映公众收入水平的统计方式。

  然而,即使当前纳入统计范围的对象,一些人也可能感受不到增长。因为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而职工缴纳的各种社保基金如“五险一金”等,其缴费基数是根据各地的平均工资。这意味着,平均工资年年上涨,社保金的缴纳基数也就越高。这会产生两个现象,一是纳入社保统筹账户的总量也就越多。中国目前支付能力和未来面临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如果将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全部职工都纳入统计范围,那么,平均工资就会大幅下降,所谓“五险一金”缴纳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这显然对尽快弥补社保账户是不利的。

  另一个现象是,对于那些工资增长较少、没有增长或者下降的职工,需要根据因社会平均工资提高而提高的社保缴纳基数缴纳“五险一金”,这意味着职工实际到手工资是下降的,也就会出现,平均工资越涨,实际收入越少的怪现象。

  我们认为,长远来看,政府应该考虑通过出售国有企业股份或者国企分红、出让土地、财政支付等手段筹措各种社保资金;其次,尽管中国个人所得税水平在国际上不高,但是,因要缴纳社保统筹账户,税负水平相对不低。因此,个人所得税应该考虑调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