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金玲报道
水是生命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水务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基本满足了工业和城市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然而,当前水务产业发展中尚存在一些制度障碍。业内专家纷纷呼吁,为发展水务产业,就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制度创新,推动水务产业市场化。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城市水业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市场化改革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改革。
正确认识水务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水务引入了外资与民营资本进行收购与重组,这对中国水务企业的市场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也使中国水务企业尝试了许多改革与创新的水务商业模式。
傅涛对记者表示,对于我国水业市场化改革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我国的水业市场化改革中,并不是一种被国际上广泛讨论的“私有化”改革,而是一次重视引入资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行业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
傅涛表示,我国的水业市场化改革是在摸索中前行的改革,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所造成的巨大的水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压力促使中国政府寻求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被广泛推荐的“城市水业私有化改革”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水业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的模版性解决方案之一,众多的各国学者认为,引入市场机制是解决国有体制下供水行业效率低下的最佳方案,改革的问题在于如何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管。
虽然我国的水业市场化改革已进展数年,但是我国显然没有意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其政策和制度体系建设相对于独立的供水改革项目来说,是相当滞后的,至今我国也尚未建立起系统的市场化改革政策体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体系。政府部门无论是在监管理念或者监管工具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造成一些市场化项目中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不清,项目监管失位。
“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对于引入外资的项目所出现的问题有着不同程度的责任,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的责任不到位和制度的不完善,而不是简单归咎于外资企业的进入。”谈到外资水务的进入,傅涛表示,总体而言,外资进入中国的供水市场是在一定背景下中国各级政府所主导的改革行为,外资进入市场的模式和方式也随着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变化而转变。
“因此,对于如何正确看待外资企业在供水市场的进入,其出发点应该立足于公众,以及代表公众的政府,而不是代表资产的政府,更不是行业的既得利益者集团,要立足于能否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能否保证公众的基本权利、能否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评价改革。”傅涛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水务企业需要树立品牌优势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中国水务企业普遍亏损。以前,我国对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与价费政策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基本上全部由国家投资、地方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由于国家有限的投资远不能适应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城市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而且供水和排水企业都是国有独资企业,水费和排污费由政府定价,不足以支持水务企业的运行。
所以,摆在水务企业面前的路已很清晰,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因水务工程建设与运营需要巨额资金,仅靠政府投入难以为继,因此,发展水务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城市水务工程的建设、运营与维护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通过查阅大量专业资料了解到,中国的水务企业在巩固强化已进入市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国际市场的资本优势以及在国内服务网络、国内市场树立的品牌优势,主动出击,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整合资源等实现政府、社会、投资多赢的商业模式,快速拓展中国市场范围,全力打造水务运营管理能力以及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提升盈利能力,最终建设成为不断进取的服务水务企业和最具投资价值及竞争力的水务投资与运营企业。
通过水价改革,将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今后居民生活用水和其他各类用水将实施定额累进加价及阶梯式计量水价,同时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以拓展水价上调空间。
有专家建议,在水市场交易制度、水价规制及形成机制、水务资产管理体制、水务产业监管体制和水务产业投融资制度等方面要有创新。为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水务产业,国家应采取金融手段,如贷款贴息、低息贷款或发行股票、水业企业债券等,使国家信贷资金向水源工程、管网工程、污水处理设施、节水改造企业等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营性项目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