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界经济演变迷局中的通胀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9日 12:47  中国企业报

  

世界经济演变迷局中的通胀压力

  马忠普

  □马忠普/文

  从这场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吸取引发金融危机的教训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无论从它的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积累的视角看,还是从世界经济大幅衰退的特征看,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都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征。西方人把它同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相比较,正是说明了这次金融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从引发这次经济周期性衰退的直接原因看,2008年上半年就已经出现的经济走势疲软和回落趋势,直到下半年 7—8月世界经济出现明显回落的趋势,真正直接的原因并不是世界经济生产过剩。21世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时代。巨大的潜在需求快速释放,也给发达国家提供了许多新机遇。不仅推动世界经济连续几年保持较快的发展,而且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全球性所谓产能过剩。问题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对全球资源性产品和大宗商品需求的景气上升,给了大宗基金炒作大宗商品的机会,使全球虚拟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推升了全球的通胀风险积累。

  正是有增无减的通胀压力,放缓了世界经济发展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急剧下跌和大宗基金的严重亏损。银行资金链的断裂,终于在去年8月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仅仅9月份华尔街就有包括雷曼兄弟在内的20多家银行和投资基金破产。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 46%的独家垄断地位。华尔街银行为了自身生存,纷纷从世界各地撤资。导致许多国家货币贬值,经济衰退。这不仅使我们看清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也看清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危机终于重创世界实体经济并导致世界经济衰退。而21世纪是启动发展中国家潜在需求,推动世界经济繁荣的时代。这个时代大趋势并没有改变。所以这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中,市场需求和消费的回落导致了阶段性产能过剩的矛盾,也暴露了经济结构问题,使世界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这也是这轮金融经济危机严重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前通胀风险因素演变趋势错综复杂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潜在需求和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努力,导致这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底部特征并不是一片萧条。特别是像金砖四国这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力和为世界发达国家提供的商业机会,仍在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为了救市,对银行注入资金,似乎银行的资金链断裂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银行和各种基金的严重亏损,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基金2007年参与虚拟经济炒作盈利占福特汽车公司盈利的 80%。2009年三大汽车公司债务缠身。有人预测如果像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这样的大量美国企业和基金一旦陷入破产,美国的这些债务毒资就会引发许多银行破产和本轮周期底部的第二波金融危机。

  然而第二波金融危机并没有发生。原因在于,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不断传出接近触底的信息,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世界对经济危机的恐慌。正是伴随中国经济的触底信号和世界经济降幅收窄的过程,二季度,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回升的势头。在“通胀”经济形势下,无疑有利于大宗基金的复活。许多前期亏损的基金重新获得了盈利,缓解了金融风险,使世界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人认为世界经济已经接近触底,也有人担心世界将陷入新一轮的长期通胀。

  实际上这轮世界范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有4个原因。

  一是前期经济衰退,许多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深跌,行业亏损。在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趋稳势头出现的时候,世界经济也出现了降幅收窄的趋势。市场信心的恢复和亏损企业摆脱亏损的压力,汇聚成市场深跌价格回升的动力。把握这个机会演绎一波深跌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利于缓解金融经济危机。实际上国际油价、钢材、有色金属、股市价格回升都有合理性的动力因素。

  二是各国救市基金的投放大幅增加了市场的资金流动性。我国今年上半年银行投放信贷资金总额就达到7.3万亿元。已经接近了年初制定的 8万亿元的信贷总规模计划。适度的流动性增加有利于经济的复苏。但流动性过剩也埋下了通胀压力增加的隐患。这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三是过去3个月中,除日元以外,美元兑所有16种国际主要货币的汇率均告下跌。在美元连续 3个月贬值11%的趋势中,推升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

  四是在经济形势日趋明朗的条件下,大宗基金前期大幅亏损,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参与了一些大宗商品价格的炒作,推升了这轮通胀。这个世界金融基金炒作虚拟经济的形势是复杂的。例如,石油价格从30多美元炒到70美元。有色金属价格大幅回升,5月以来的海运费价格上涨了一倍多。对这轮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仅仅用供需平衡关系和美元贬值很难解释清楚。

  流动性过剩也只是通胀压力增加因素的一个方面。这几年国际虚拟经济环境中,滋生了有相当资金经济实力的大基金。炒作大宗商品赚钱,是他们的主营业务。同时也推升通胀。经历了2008年上半年以前炒作大宗商品的赚钱经验和2008年下半年严重亏损的教训,国际大宗基金炒作的虚拟经济,不仅变得更加疯狂,而且也更加成熟。

  这轮通胀的动力是流动性过剩和基金炒作的结果。基金炒作的虚拟经济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炒作通胀是基金经济复苏的最好机会。但是对摆脱这轮经济衰退却有刺激作用。

  一般说经济上升期出现通胀压力是正常的。但世界经济并没有进入上升期。目前世界经济仍在衰退,大宗商品需求仍很弱。一些国际投资机构说看好钢铁,也看好煤炭、房地产,更看好下半年世界石油价格要超过80美元。不过是忽悠通胀气氛,好赚大钱。国际贸易减少20%—30%,海运市场价格能不受需求不足的制约吗?显然是前4个因素共同作用推升了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弹。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和大基金炒作的作用。大基金不仅炒作了这轮通胀,而且许多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完全脱离了经济的基本面和供需的基本面。基金的贪婪、基金的疯狂、基金的抗跌性,更暴露了演绎未来世界通胀的趋势。

  问题是国际经济仍在衰退,大宗基金炒作推升的通胀压力,虽然表面上缓解了世界金融危机,许多大基金开始了盈利。从美国金融资产占美国净资产40.5%的比例看,近期美国几十家投资公司提前给美国政府还贷,无疑有利于美国 GDP经济的降幅收窄。这也是近期世界经济接近触底的重要原因。但更给实体经济,特别是给下游加工经济增加了成本压力。这就更加重了实体经济复苏的困难。欧元区和美国失业率今年 6月双双升高到9.5%,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说明了实体经济的企业困境。在全球经济继续回落趋势中,下游加工业实体经济承受不了新的通胀成本压力本身就酝酿着通胀泡沫在经济低谷阶段的不可持续性和震荡回落风险。这就注定了在距离世界经济真正复苏之前,世界经济将经历一段底部震荡期。而被基金炒作起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发生较大的震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在世界经济接近触底趋势下,更需要防范未来较长期的通货膨胀风险

  6月13日,结束的8国财长会议发布的公告称:国际经济已经趋稳,但金融和实体基础工业企业仍面临很大的困难和不稳定性。发达国家的失业仍在增加。8国财长承认了目前世界这轮蔓延的通胀形势,并提出各国的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支持了这轮通胀。要求各国刺激经济的资金投放要有所控制。有趣的是 8国财长同时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吸取前几年的教训,需要应对金融体系实行更加严格有效的监管。实际上把控制通胀,防范金融风险的球踢给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不过,8国峰会期间发出的警示远比上述建议深刻的多。8国集团领导人7月8日发表一份声明,表示全球经济尽管出现稳定迹象,但经济和金融稳定性仍面临 “严重风险”。 “通胀是未来更大的挑战”。

  急速攀升的失业率是危及欧洲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此外,全球经济和贸易形势依然低迷,信贷紧缩局面依然严峻,金融业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尚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给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增添了变数。在国际油价连续多日跳水的背景下,G8成员们也在积极考虑加强对能源交易的监管,以平抑过度的价格波动。以免在走出经济衰退时酿成新的宏观经济失衡局面,为下一场危机埋下祸根。

  重要的是在这轮经济触底过程中,由于流动性和大基金的炒作作用所暴露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形成前期金融危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新形势下的演绎形式。如果说世界经济接近触底,那未来的通胀风险就会增加。

  然而复杂的世界金融风险因素所演绎的实践上的通胀经济走势远比想象复杂的多。去年 8月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在9月写的关于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周期性回落的 4个特征一文中,提出这轮世界经济危机的 4个特征。其中第4个特征就是由于国际货币结构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美元占国际流通货币的64%。虚拟经济滋生了大批基金炒作型的投资公司。经济危机中它们亏损严重、债务缠身,像搁浅的大鳄。一旦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出现经济复苏引发对大宗资源性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基金炒作,推动价格上涨会再次演绎通胀压力增加,通胀系统性风险积累的释放,终将形成未来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正是这个理由,一旦世界经济复苏,一个较长时期的通胀压力增加导致经济的缓慢增长态势将展现在世人面前。世界经济的所谓滞胀本质上是通胀形成的压力放缓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论未来人们怎么界定通胀和滞胀,这种世界经济复苏后未来的通胀趋势必将使世界经济难以再现2008年以前几年的快速增长。这正是从今年二季度这轮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通胀压力中需要吸取的教训和警惕。正是问题的严重性如此,有必要对未来通胀和金融的风险形成因素引起高度关注。

  (作者系新华社特邀经济分析师、客座教授)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