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力并购贷款 预热混业经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 14:22  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 田 晶/文

  一直被尘封的银行混业经营梦想,很可能在并购贷款身上撕开一个口子。

  今年上半年银行发放的巨量贷款,因投放速度之快和领域之集中而饱受诟病。

  不过,并购贷款自去年底开闸后发展迅猛,成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一大亮点。

  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认为:“并购贷款之所以受到热捧,是因为很多银行将其作为重回混业经营的一次重要热身,也可以说是商业银行为重新开展混业经营在抢占有利地形。”

  银行热捧意在转型

  “我们一直在研究,一旦时机成熟,肯定要切入并购贷款市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为此还专门招了投行的人加盟,准备成立投行业务中心来操作这块业务。”

  据透露,在券商近期提交给该行的咨询报告中,就有涉足并购贷款市场,并以此为突破口发展股权融资业务的建议。

  上述人士表示:“并购贷款不能仅仅看做是银行的一块新业务,更重要的是,银行可以此为基础,打造一个股权融资平台。”

  他所说的“时机”,是指何时达到银监会规定的10%资本充足率。

  时机已经成熟的工、中、建、交等传统大型银行,早已成为并购贷款的热情追捧者。连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这样的中小银行,也在“紧急冲刺”资本充足率后,把手跟北京产权交易所握在了一起,成为该所并购贷款业务的战略合作伙伴。

  各大银行急于冲入并购贷款市场,源于多年来打造股权融资平台的夙愿:首先运用并购贷款这一利器切入市场,然后以此为纽带,实现资金托管,并拓展上下游金融服务,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私募股权融资产业链。

  “对于商业银行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上述银行人士表示,“这是银行实现业务转型,摆脱对传统存贷差模式依赖的一条捷径。”

  工行山东省分行曾是股权融资的吃螃蟹者,到目前已为55家中小企业发放股权融资贷款11亿元。但由于缺乏配套操作细则,具体项目一直面临种种推进难题。

  近日,该行在工行系统内部率先出台《股权融资操作办法》,为企业股权融资进一步扫清障碍。该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吴建勇透露,计划2—3年内发放股权融资贷款300亿元,今年计划为50亿元。他说:“这个贷款额度不是死的,只要企业的股权优良,越多越好。”

  截至5月底,国内银行已签订的合同并购贷款规模达136亿元。

  不过,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发布这一数据的同时,也不忘提醒市场应该保持冷静心态:“对于这样一个高风险的贷款品种,商业银行、监管者,乃至整个并购市场,都不应期待出现爆炸式的发展速度。”

  两大瓶颈亟待突破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至少有两大制约并购贷款发展的瓶颈。其中,资本充足率不足这个“老大难”问题,现在又成了进军并购贷款的最大绊脚石。

  在放行并购贷款之初,银监会便向商业银行提出五点要求,其中资本充足率问题尤其严重,民生、浦发等中小银行就被挡在大门之外。

  根据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浦发的资本充足率为8.47%,虽然这个数字已经满足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资本充足率达到8%),但出于对并购贷款风险防范的谨慎,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达到了更高的10%。

  浦发并未放弃,而是通过发放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券的方式来提升资本充足率。据悉,浦发获准发行82亿元次级债以及100亿元混合资本债券,发行成功后浦发的资本充足率将跃升至10%以上。

  不过,业内人士对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资深财经人士钟加勇指出,通过发放次级债的方式,虽然可以临时实现资本充足率的提升,却无法提升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因此只是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权宜之计。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足,将在日后开展并购贷款业务中为其带来更高的风险。

  专业人才匮乏,则是银行开拓并购贷款业务的另一命门。农行广东省分行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我们也想做并购贷款,但是一无人员二无经验,还需要从其他银行照搬操作规则,这让业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最大的障碍还是银行与投行文化之间的冲突。分业经营10多年的银行业,显得与投行的操作理念格格不入。尽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很多投行人士“倒戈”投入银行怀抱,但他们与银行内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成为一个难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