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美双轨对话的真正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7日 02:14  第一财经日报

  当地时间7月27、28日,首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财政部长盖特纳分别率团,举行对话。

  这场对话,比之布什时期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级别更高,双方阵容更为强大,反映出中美双方均对于对方极高重视。同时,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升级版”,而是新形势下中美两国高层对话机制建设的新成果,也试图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从时间点看,本次对话正逢奥巴马上台半年之际,也是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半年之时。从美股创反弹新高以及较为乐观的市场情绪看,奥巴马新政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无论是市场信心的恢复,还是消费热情的复苏,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如今,美国舆论和经济界正在讨论是否有必要追加刺激举措,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是希望能够充分落实现有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奥巴马政府想得更多的,则是如何实现“止血”向“造血”的转变。也就是说,美国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恐慌与痛楚之后,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求重现克林顿时期的经济复苏奇迹。

  在这种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对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有着特别的期待,这一点,从奥巴马表示要亲临开幕式并致辞就可见一斑。在奥巴马看来,布什时期良好的中美关系基础需要继承,而更进一步的,他希望能够在能源、环保等多个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使之起到巩固中美关系,同时也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双重作用。

  奥巴马政府对救市的新考虑,也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从不久前美国两位华裔部长(能源部长朱棣文和商务部长骆家辉)的联袂访华可见,奥巴马政府对加强中美能源与环保合作有着很高期待,这也意味着本次对话中,能源与环保合作问题将成为一大亮点。而如果能够将“绿色经济”充分做大,则中美两国都会受益匪浅。

  事实上,这一时间点对于中国来说,也有着微妙的含义。在股市和楼市迭创反弹新高之际,中国政府需要考虑的,不仅有新的风险防范问题,也有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在复苏信号比较明显之时,中国经济回升基础依然并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风险仍然存在。

  如果说,未能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酝酿的新泡沫是一大风险的话,那么同样重大的风险是,仅仅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短视做法,可能导致对新的发展机遇的忽略。

  对中美双方来说,比较有利的做法是,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磋商和解决现有问题,同时也努力建立和健全系统性的防范风险的机制,并使之长期发挥作用。应该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只是中美间多类型的沟通方式之一,并非唯一的对话渠道,但却是效果很值得期待并最为引人注意的一个。人们期待的是,这一对话与其他沟通方式能够共同成为中美双方抵御各种风险的“防火墙”,也成为两国经济新一轮勃兴的“启动器”。

  求同存异,是中美双方最值得持有的态度。应该说,中美两国在国债、汇率、贸易政策、高科技壁垒等方面,还有着很多值得商榷的事宜——比如,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且是美国国债的主要债权人之一,中国自然关切美元汇率的稳定,而美国恐怕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仍有兴趣;又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围绕碳排放权,中美两国的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但这一切,都不应遮蔽双方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耐人寻味的是,如果中美双方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遇,那么,这些新机遇不仅会有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在事实上能起到防范新的风险的作用。

  这一切,都赋予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崭新的使命,也即在解决问题和发现机遇方面保持平衡。拥有共同利益的中美双方,的确需要通过积极的商讨与合作,求得在一些重要命题上达成共识。

  中美战略与经济“双轨”对话机制的建立,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如华盛顿所承认的那样,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真正价值即在于它可以把双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加相互理解。而只要有换位思考的态度,有坦诚相见的胸怀,中美双方就一定在互惠彼此的同时,惠及世界,并为成功处理两国关系树立一个标杆与榜样。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