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
首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于7月27日和28日在华盛顿举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美国前任财政部长保尔森提议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仅有一字之差,却另有深意。这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中美领导层之间的第一次广泛而深入的接触。由于这是一次对话,不是一次谈判,所以可以预料,最终达成的不会是详尽而具体的协议。要想从这场对话中看出门道,关键是要看双方会说什么,不说什么。
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中美之间纠缠不休的问题。但种种迹象表明,至少在短期内,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可能会消停一些。美国财政部在2009年4月公布的半年度汇率报告中就小心地避而不谈中国“操纵”汇率。中美对话前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7月22日发布的关于中国的“第四条款磋商”评估报告中,也不再称人民币汇率是“根本性失衡”了。为什么美国的态度有所转变呢?因为在金融危机之后,贸易战一触即发。如果美国给中国贴上“操纵”人民币汇率的标签,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如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等,就会拦都拦不住。中美之间如果陷入贸易战,双方都将损失惨重。正是因为怕不慎走火,所以美国才会在对待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小心翼翼。但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人民币事实上又回归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恰恰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暂时的风平浪静,不意味着美国不会旧事重提。不是不提,而是时候不到。
中美之间最近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但估计在中美对话中,贸易保护主义不会是双方争论的焦点。毕竟,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在另一个舞台上唱的戏。美国之所以不断出现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主要是在国会里有人作梗。某些国会议员只懂得计算手中的选票,不懂得权衡国家利益的得失。与国会相比,美国国务院在贸易政策上更容易持开放、务实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当总统有了更自主的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的授权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就会开上“快车道”。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可能会留待今年秋天召开的中美商贸联合会(JCCT)进一步磋商。中美商贸联合会成立于1983年,2004年之后该机制升格,中方主席为国务院副总理,美方则由商务部长、农业部长和贸易代表共同担任联席主席。
中国会继续表达对美元资产贬值的担心。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其中大约70%~80%是美元资产。中国人辛辛苦苦挣来的这些钱,现在成了拿在手里的烫手山芋。美国会如何应对呢?财政部长盖特纳很可能会和他7月中旬在中东的表态一样,为美元的信心鼓气,称美国将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同时欢迎中国增加对美国的投资。美国再怎么信誓旦旦,中国也要对美国的政策走向保持警惕。美联储能否顺利地退出“数量宽松”政策?美国新发行的国债究竟有多少,能不能卖得掉?美国的财政赤字在未来几年会如何膨胀?想要打消像中国这样的债主的疑虑,美国至少要在这些问题上给个清楚的说法。
这次中美对话,可能最值得关注的议题就是气候变化。希拉里访华的时候就说到,中美是世界上两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将把加强与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作为外交重点之一。
奥巴马打着“变革”的旗号杀入白宫。他的施政纲领中与布什政府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在气候变化上的态度。美国能否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全球领导力”,中国的态度是关键。关于气候变化,在这次中美对话中,也有说与不说的。说不拢的一定是成本的分担问题。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们从历史排放量、人均排放量均远远低于美国。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远甚于现在的发展中国家,但如果让发展中国家付出更大的代价,就好比上了一桌酒席,发达国家已经吃得杯盘狼藉,到上最后的果盘时,发展中国家来了,于是,发达国家说:“你来的正好,你埋单吧。”
避开中美之间陷入僵局的办法是寻找双方的利益一致或互补的方面。美国进口石油,中国也进口石油,油价的上涨、产油国政局动荡、石油运输线的安全问题,都是双方共同关注的。从互补的方面来看,中美的经济结构恰好互为镜像,这也提供了双方能够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强合作的机会。美国人消费太多,储蓄太少。所以美国70%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消费行为造成的。美国人酷爱开高耗油的SUV,到处建造占地多、耗能高的大房子。这种房子专门有个称呼,被叫做“McMansion”,即像麦当劳那样“快餐”出来的豪宅。中国投资高、消费低,7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工业排放。钢铁行业消耗的能源是所有的中国家庭消耗的两倍还多。化工行业消耗的能源比所有的私家车加在一起消耗的还多,炼铝用的电比所有的商场用的电还多。中国过去的粗放型增长,依靠的是高投资、高耗能的重工业,增长上去了,环境却被污染了。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少。就业越少,收入就越少,消费就越少,中国经济的失衡程度将会更加加剧。美国需要的是减少无度的消费,中国需要的是减少低效的投资。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他说的就是杠杆的作用。对于中美双方来说,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就是撬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杠杆。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 电子信箱:hefaniwep@gmail.com)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