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云飞 北京报道
被誉为经济奥运会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了经济危机下复苏的希望,然而世博经济却远远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经济效应,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举办世博会所带来的后续经济效应来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于上海、长三角甚至是整个中国将产生长效的推动力,这其中,借助世博会进行的城市建设观念的改革升级将成为最大的一笔世博遗产。
面向7000万人的
“世博新城”
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相一致,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经济的拉动也将以城市为最核心内容,在这场以投资拉动的世博经济大潮中,一个“世博新城”已然成形。
据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透露,上海世博会总投资将为30亿美元。而这30亿美元仅仅是投资世博园区基础建设的直接投资,专家认为,借助世博会的辐射效应,3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将拉动5-10倍的投资规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所长朱荣林教授分析认为,3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将带动主要三个方面的投资增长,首先是与世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社会资本在土地升值、宾馆改造方面的投资;第三是外资对于世博题材的商业投资。整个投资规模将达到百亿美元以上。
这些投资将围绕在2010年开门的世博园区展开,据悉,目前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中,每平方公里的投资额已经超过了100亿元。其中,面向182天内7000万人次的商业、旅游业、餐饮等各类服务业已经纷纷进入世博园区及其辐射周边。
根据规划,借助世博会的契机,一个包括文化休闲区、核心商务区、滨江绿洲大道、国际居住区在内的全新国际生态型商务区,未来10年将在浦东世博周边地区崛起,并以此为基础在浦东形成三个辐射圈层。
城市第三产业功能升级
与世博投资建设的新城相比,世博带动的城市产业结构的改变将更加影响深远。借助世博会的影响力,上海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以及城市功能的转变,将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搭建两个全新的平台。
朱荣林认为,世博的投入将产生一个波浪效应,在时间上,这是长期的投资效应;在空间上,7000万人次游客所带来的将是旅游、餐饮、金融、演出、娱乐等众多相关行业的发展。
其中,旅游业将成为收益最为明显的产业。据上海证券研究所世博专题研究小组策略分析师屠骏分析,酒店、商业、餐饮、交通等旅游产业将在世博经济中获得两位数的增长。
与此同时,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产业也获得了有力的刺激。会展经济、进出口贸易、物流运输等产业也将成为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之后波浪效应的主体,其中,仅一个垃圾处理产业每年的产值甚至都达到了数十亿的规模。 “上海因世博而构建的硬件和软件不会因为世博会结束而解体,反而会成为吸引国际关注的载体。从而使上海成为一个文化和旅游交流的平台。”复旦大学教授华民认为。
事实上,作为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上海的这一发展路径对于城市化进程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目前,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已经开始向长三角地区辐射,尤其是上海市周边的二线城市已经纷纷作出了迎接世博机遇的调整。
“这实际上也成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趋势,借助于世博会的辐射,长三角地区将率先完成城市带的建设。”智立方集团董事长、城市营销专家杨石头认为,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和有着近百万人口的城镇,将不是以个体出现,而是连成了一片,形成了具有相同特色而又功能互补的城市带,从而改变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