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虽然水价上涨是大势所趋,但涨价应该有秩序、有规则地进行,不能一哄而上
■实习生余增辉
近日,水价上涨又被热议。公众通过网络表达不满,媒体也发出或批评或质疑的声音。一边是民间叫苦不迭,一边却是自来水企业纷纷出来喊冤,说涨价是因为水价太低,企业入不敷出,经营困难。而7月中旬某专家“不能因为有些人喝不起水,就不提高水价”的言论,更是激起了广泛争论。
对此,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认为,既要合理调整水价,保证自来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充分考虑居民承受能力。并建议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水价调节机制。
水价调整应透明、合理
记者注意到,在水价上涨的热潮下,舆论更多在关注水价上涨的原因。总体来看,自来水企业通常的涨价理由有三:其一,中国水价过低,要与国际水价接轨;其二,涨价是为促进居民节约用水;其三,自来水企业的成本过高,企业亏损严重,无以为继。但是社会上对这三个理由,却有不同的声音。
“水价与国际接轨的说法不成立,因为这种横向比较没有实际意义。”清华大学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常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电话采访时说,各国居民收入状况不相同,应考虑中国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能单纯地追求水价与国际的接轨。此前还有评论认为,虽然有些国家的水价比中国要高一些,但是其水质却比中国要好得多,不能只比价钱,而不比质量。
对于涨价是为了促进居民节约用水的说法,家住北京苏州街的居民王女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我家里人一直都比较注意节水,每月用水量在13立方米左右,虽然说水费不是很多,但是没有人会因为水价便宜就故意浪费水。”她介绍,不只是她一家,她很多的朋友和街坊邻居,也少见有故意浪费水的。“毕竟一分钱也是钱,真正浪费水的,不是我这样的老百姓。”王女士说。
对于涨价是因为自来水企业常年亏损的问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副教授石永恒对中国经济时报表示:“固然要考虑自来水企业的成本,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涨价的理由。”他认为,自来水企业的水价结构应向公众公开,否则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就嚷着亏损了要涨价,会引发公众的质疑。常杪也认为“自来水企业亏损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削减不合理成本,而不能一亏损就把负担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发改委价格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本报说,自来水合理涨价不但正常,而且非常有必要。他认为,一定幅度的涨价,既有利于自来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老百姓用上更加优质的自来水。
这位专家同时建议,自来水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需求的刚性很强,所以涨价过程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涨价应该在监督下进行,并且幅度要适度;二是自来水企业应公布其管理费用、成本、利润等各方面情况,这样涨价才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
应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
针对各地自来水企业争相涨价的现象,专家认为,虽然水价上涨是大势所趋,但涨价应该有秩序、有规则地进行,而不能一哄而上地跟风。
“涨价不能一刀切,应该分情况。”石永恒说,现在很多城市采取的商品水消费量分级定价制,值得推广。据了解,分级定价制,是先规定一个合理的水消费量,低于这个消费量的,按普通水价收取水费,超过这个量的部分,就按照更高一级的价格收取。他建议可以仿照分级定价的模式,进行“分级涨价”,也即在一定的水消费量以下的部分,按原水价不变;超过了这个量的,就按涨后的价格来收取。
石永恒认为,这样的分段涨价机制有两个好处:一是能达到鼓励居民节约用水的目的;二是能够保护城镇居民中那些困难群体的基本用水需求。
常杪则建议要分部门分行业涨价,“比如漂染、制纸、洗车以及其他一些高耗水企业,就应该执行比居民用水更高的价格。”
业内专家孙金栋此前撰文指出:“水价到底应该定位在什么水平,什么时候该涨,什么时候不该涨,涨多少等等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定价机制。”
“加强水价监管,规范调价行为,是相关部门迫切需要做的。”石永恒说,应警惕跟风涨价的现象。相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各自来水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对那些确实需要涨价的企业,通过法定程序,合理进行价格调整;对那些不需要涨价的企业,则应该严格禁止其涨价。
常杪对记者透露,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正在召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各方力量,加快制定《水价成本监审办法》。“制定这个办法的初衷有二:一是对各自来水企业的情况进行摸底,规范调价行为;二是通过摸底掌握的情况,制定一个科学的水价监管机制。”常杪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