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2009年,很多美国经济学家纷纷预测,各种迹象表明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元气正在逐渐恢复。而随着高盛、摩根大通二季报的出炉,这一预期变得更为确定。
如果说,2008年二季度美国金融业财报用“冷风吹过”描述,而2009年二季报,可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危机的始作俑者率先复活。高盛首先打响季报第一枪,摩根大通紧随其后。
17日晚间,摩根大通2009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净收入27亿美元,合每股收益28美分,比一季度净收入21亿美元增长28.6%。此前高盛发布了二季度财报,显示其业绩远远超出市场预期,二季度净利达到34.4亿美元,每股收益4.93美元,远高于分析师预期的每股3.5美元。
在《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也有分析师表示,银行的盈利主要是来自于固定收入和收购交易,而这种盈利模式并不足以说明美国银行业经营状况的改善。
高盛小摩摆脱政府 强势回归
相比于二季度的超盈利预期,其实,早在今年一季度,高盛财报表现抢眼。而二季度34.4亿美元净利远远高于一季度的16.6亿美元,增幅107.5%,较2008年同期净利润20.9亿美元,增长64.8%。
一季度之后,高盛又顺利通过美联储的压力测试,随后偿清了美国财政部“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资金。在净利大增的同时,高盛员工的薪酬也有望得到大幅提高。目前该公司已拨出66亿美元用于发放员工薪酬。
同样,摩根大通在归还了政府250亿援助资金并摆脱政府的种种束缚之后,上演了一场“强势回归”。摩根大通2009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净收入27亿美元,合每股收益28美分,较2008年同期净利润20亿美元,增长35%。
巴克莱分析师对外媒表示:“无论高盛还是摩根大通,现在已经开始表现出进攻的态势,它在想办法赚钱,而不再受到资金约束。”
在这之前,国际投行表示尽快偿还政府的注资,进行“去国有化”,摩根大通、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等10家大型银行已获得美国财政部批准,回购去年秋季政府通过资本收购计划获得的优先股。这些投行偿还政府注资,甚至开始着手结构化金融产品,表明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大型银行正在渐渐恢复元气。
国泰君安分析师伍永刚表示: “高盛和摩根大通的业绩超出预期并不奇怪,美国金融机构面临的环境正在改善,交易正在恢复,投资银行业务也有所加强。”同时表示,只有银行季报显示金融部门恢复了盈利,市场才能宣告“金融形势已完全明朗”。
危机始作俑者 业绩赎罪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高盛之所以能如此快地“东山再起”,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重操就业”,即和以往那样承担较高风险,尤其是当竞争对手们都没有勇气这么做的时候。
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布克斯塔伯公开质疑说,高盛做出的榜样可能促使其他银行也冒险重新涉足高风险的交易业务。“有人冒险并且赚到了钱,可能是他们更聪明,也可能是更有运气。”布克斯塔伯说,“但接下来呢?每个人可能都想要去冒冒风险,那么结果会是怎样?”
高盛首席执行官Lloyd Blankfein在二季报中表示,令高盛二季度收益见喜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盛介于市场买家和卖家中间的双向交易表现不错,以及大量债券和股票承销收入的增加。
但一些分析人士对高盛目前的盈利模式还是表示出了担忧,高盛将如此大额资金押注在风险投资市场上,并不能保障次次盈利,因此今后能否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仍是个未知数。同时担忧,高盛这种模式恐将引发同行效仿,那么,曾造成华尔街陷入崩溃境地的投资商业银行模式将卷土重来。
二季报显示,此前危机的始作俑者摩根大通、高盛率先复活。之前众多经济学家表示,金融衍生品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曾分析,在98.7万亿美元的利率衍生产品中,摩根大通独占鳌头,占有74万亿的份额。在金融领域中,用10∶1的资金杠杆比例进行投资已属非常“冒进”了,100∶1则是“疯狂型”投资。而摩根大通做利率衍生产品时的杠杆潜在比例竟然高达626∶1,堪称世界之最。
由于其规模庞大,金融杠杆比例严重偏高,对家风险难以控制,政府监管疏松,金融衍生品对于金融市场而言不啻为一枚定时核弹。在炸弹爆发之后,众金融机构只能捧出亮丽的业绩来赎罪,提升投资者信心。
亮丽季报的公布更是带动美股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扬。截至7月17日收盘,道琼斯平均指数上涨了95.61点,至8711.82点,涨幅为1.11%。
回过头看2009年3月6日,由于通用汽车破产,美股跌至12年最低点。收盘的道琼指数重挫281.4点,收报6594.44点,跌幅4.09%,创下1997年4月以来最低收盘价位。
东海证券分析师李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将陆续公布第二季度财报的美国各大银行都会有不俗的表现。这些银行在第一季度已经开始盈利,而第二季度整体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银行业务量相应上升,得以延续前一季度的上升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