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毅 程元辉 上海报道
作为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样本,上海金融国企改革一触即发,目标直指国企根深蒂固的人事权,方向重点是市场化用人。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透露,推进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和重组已列为市委市政府下半年工作重点。《上海金融国资和地方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基本形成框架,近日将向外界公布。
根据实施意见,上海在国有金融企业采取开放性重组,主要解决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选人用人等问题。
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人力资源咨询中心总监宋克春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借鉴美国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金融国企用人市场化在薪酬上,必须以标准化来限制高管“天价”高薪。
国企高管薪酬市场化?
今年6月29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企高管薪酬将逐步交给董事会决定,对国有企业高管人才的薪酬进行市场化定位。
事实上,去年11月底,浦发银行副行长实行聘任制度,成为首个高管市场化改革的国有上市公司,这意味着上海金融国企人事化改革正式开始。
一位金融国企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点在于完善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发挥董事会的企业发展主动权和人事任免权。
“从组织架构上看,这些公司满足了董事会基本需求,但实际上,企业是没有发展自主权的,董事会并不能代表出资人的角色行使权利,公司管理层也有任命制。”上述金融国企高管说。
此前,上海市政府对主要国有企业包括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采用政府干部的管理办法,由市委组织部任命,形成大股东政府操纵企业的局面,并没有真实反映出资人的利益。
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志聪认为,国企用人市场化是未来趋势。
何志聪说,从目前国有企业薪酬阶梯看,非金融国企高管薪水比金融国企高管薪水低,金融国企高管薪水比市场化的低,相对市场化的国企上市公司薪水要高于非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薪酬体系很难吸引人才,必须也要与市场化接轨。
不过,何志聪担心,与市场化接轨反而会导致金融国企高管拿到更高的薪水。
作为上市金融公司,浦发银行和中国银行的高管薪酬都很高。其中,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薪酬为150万元,而公司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年薪高达1181万元。
即使这样的薪水,相比彻底市场化的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6000万元以上的高薪只是小巫见大巫,但这也难免让人担心金融国企高管未来会有过度高薪。
设置标准化“限薪”
李荣融谈到国企高管薪酬改革时表示:“我的方向就是逐步交给董事会来管,但是董事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李荣融说的引导方向就是《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建议金融国企负责人年薪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组成,负责人基本年薪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公司的职位等级(由企业资产、业务范围、业务领域广度等决定);第二,所在企业、所在行业、所在地区的在职职工工资水平加权平均后乘以5。
此外,征求意见稿中建议,份额更大的绩效年薪主要取决于财政部对企业考核的结果,还有净利润的变动情况。其中2/3的绩效年薪以现金的形式发放,1/3是中长期股权激励,而股权激励的细则将另行制定。
宋克春说:“金融国企高管薪酬市场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跟着市场走,国家必须要对国企薪酬进行标准化设置,进行最高薪酬限制。”
在宋克春看来,《征求意见稿》最重要的是把金融国企高管的薪酬标准化。“以前也出台过《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这些都是粗放式的管理。”
由于行业性质特殊,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黄群慧提出对国企高管薪酬分类设置方案:第一类,在国家电网、铁路之类的行政垄断性企业,这些领导人薪酬制度应该采用“准公务员型”模式;第二类是一般竞争性行业,像电子、机械制造等,国企领导人的薪酬制度应该采用“市场化型”模式;第三类是具有战略性行业的上市公司,如银行、石油行业,应该具有“准市场化型”模式,介于“准公务员型”和“市场化型”之间的一种薪酬制度模式设计,其激励强度要高于“准公务员型”,但低于“市场化型”。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陆世敏对本报记者表示,企业政府高官不应该与企业家相比,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国企高管应坚持相应的公务员考核标准。
7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根据《规定》,未经批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决定本级领导人员的薪酬和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这个《规定》刹住了公司高管自我定薪之风。
何志聪还建议,所有人和经营管理层的制衡一直是国有企业缺乏的,国资出资人角色长期缺位,出资和管理一体化可能造成企业内部控制,造成国资流失,金融国企应该建立股东多元化的公司,来解决国企运营监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