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非税收入暴增 暗钱变明钱 财政收入高增长背后藏猫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7日 21:35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7月13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9.6%,地方本级收入3380.63亿元,同比增长23.5%。而此前的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幅仅4.8%。

   就在不久前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还公开表示,今年以来预算执行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下降较多,收支矛盾突出,完成预算任务艰巨。

   财税系统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非税收入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把原来没有纳入预算管理范围的一部分收入,纳入到预算范围。

   “实际上财政收入并没有如此快速增长。”该人士表示,这一部分收入长期存在,而且数额巨大,“大概和正式的财政收入相当,保守估计也要相当于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三。”而现在只是把一部分纳入到了财政收入范围内。而一位基层财政官员则告诉记者,非税收入纳入预算还只是一个方面,基层政府为了让财政数字好看,甚至直接拿钱列为非税收入。

   这位基层财政工作者肯定地告诉记者,基层财政报上去的财政收入数据肯定存在水分。

  非税收入猛高

   早在4月份财政数据出来之时,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在前4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9.9%的基础上,要完成全年财政收入增长9.8%的任务,接下来的8个月财政收入至少要实现18%的增幅。”这个当时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任务,在非税收入的高增长下迅速实现。

   5月份,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4.8%,但占财政收入主体的税收收入依然为负,同比下降3.1%,为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立下汗马功劳的是非税收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当月非税收入大幅增长130%。在税收增速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前5个月,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同比下降9.4%;非税收入同比增长21.2%,二者增幅相差30.6个百分点。

   时至6月,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税收收入同比下降6%;非税收同比增长31.4%,二者增幅差距进一步拉大到37.4个百分点。据此推算,6月份当月非税收入增速远超过5月份130%。

   上述基层财政官员告诉记者,所谓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等。由于专项收入专款专用,财政收入中的非税收入主要是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而在政策没有明显调整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今年以来非税收入均保持着高速增长。今年以来一直位列全国财政增速第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前5个月财政收入达到25.6%,但其前5个月非税收入平均增幅达到了99.8%。

   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位列全国第四的陕西省亦是如此,1-6月份,全省非税收入完成93.31亿元,增长33.91%,增速高出税收收入18.87个百分点。其中,两权(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完成8.93亿元,增长4.9倍;矿产资源补偿费完成6.25亿元,增长14.22倍;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完成6.03亿元,增长1.5倍。

   上述基层财政官员告诉记者,两权价款属于专款专用,用于资源开发开采的生态环境治理和补偿,地方政府可以把这一部分收入做大,以实现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实际上,由于这部分收入在计入财政收入的同时,其全部或者一部分也是支出项目,因此这部分收入的大幅增加,很可能存在水分。

  财政增收基础不牢

   7月16日财政部公布的上半年税收形势分析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同比下降6%,6月份同比增长12.2%。即便如此,财政部在6月份财政收入报告中仍然指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财政部税收报告则指出,上半年与土地、房屋保有和交易相关的税种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但与生产相关的税种依然减收。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接受采访时表示,与生产相关的税种依然减收,说明实体经济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企业经济形势依然没有走出困境。从数据来看,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23.1%,以企业利润为税基的企业所得税依然同比下降13.8%。分析财政部报告可以发现,主体税种中实现正增长的增值税、营业税更多的是得益于政府投资的增加等政策性因素。

   6月份,增值税首次实现正增长0.9%。18个重点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电气器材、电信设备等11个行业的增值税均实现增收。其中1-6月,电信设备同比增收22.6%,电气器材同比增长21.6%,财政部报告指出这些行业的增收,与国家扩大基础建设投资密切相关。而占税收收入14.59%的营业税由负转正,则主要得益于建筑业、银行业营业税实现了较快增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